对39例儿童腹股沟斜疝以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体会
第1页 |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21-01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又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医疗保障的逐渐完善,斜疝的治疗时机正逐渐趋于低龄化。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开展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斜疝,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儿童共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1—3岁的婴儿5例,占总数的12.8%,右侧28例,左侧9例,双侧2例。巨大疝3例,滑动疝3例,Richter疝l例,手术时间15-40min,平均25min。
1.2 诊断:根据父母的叙述和医生的查体,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双侧疝及合并隐睾存在。
1.3 手术方法:39例患儿中,均采用氯氨酮全麻,取腹股沟皮纹横切口长约1—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于外环处找到精索(不必暴露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顺提罩肌纹切开,于精索血管内前方找到疝囊并脱离至高位(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4号或双l号丝线结扎加贯穿缝扎。女性疝患儿则于外环体表投影处找到提睾样肌肉组织,打开后找到疝囊,然后同前处理。巨大疝患儿往往疝囊直径>10cm,且内环口宽大,虽不易嵌顿,但随着疝囊的日益增大将增加手术的难度并可能导致复发几率升高。对此类病例我们除了常规高位处理疝囊颈外,还加强缩小内环处,方法是按Marcy法间断缝合成“8”字或半荷包缝腹横筋膜;如远端疝囊特别长则除以上处理外,宜于远端稍行电灼破坏并“开窗”,以免形成积液,创面仔细止血后对拢提睾肌,缝合皮下层,6岁以下儿童切口以生物腹粘合保护,以免尿液污染。
2 结果
术后患侧阴囊水肿3例,其中1—3岁婴儿2例,占总发生率5.1%,多在术后3天左右好转,一周内消退。多为男性双侧斜疝患儿,经再手术后治愈,未发生水肿及医源性隐睾。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9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