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252767
精神病的起因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杨安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精神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缓等。其起因目前尚无确切的研究结果,遗传基因是目前较为热门,也是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病起因最危险的因素。关于精神病致病机理,人们还提出了多巴胺假说、神经发育假说、高级神经活动症生理学假说、免疫学假说、甲基转移假说、五羟色胺传递障碍假说、心理学发病机理、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假说、氧自由基损害作用等推论。目前,治疗精神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对症用药。

    关键词:精神病 起因假说 治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65-02

    精神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情感精神障碍、神经症、精神发育迟缓等症状。精神病又多指精神分裂症,目前,全世界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呈上升趋势,其中精神分裂症及神经两级错乱的患者约占总人口的2%。近几年,我国精神病总病患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约为13‰~47‰,约1600万之多。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性问题,其发病机理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近几年基因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研究已进入基因时代。

    1 精神病的起因

    精神病的起因目前尚无确切的研究结果,科学研究亦有多种说法。

    1.1 基因遗传学说。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化学状态紊乱,分子遗传学研究指出,先天性遗传代谢障碍可能会引起精神发育不全;而细胞遗传学认为,细胞染色体在数量及结构上发生异常时,会引起患者精神障碍,如先天性精神障碍;临床遗传学则认为,与精神病人的血缘关系越近,其患病率越高。由此表明,精神病有较强的遗传因素。,虽然其真正起因还尚未明确,但遗传基因是目前较为热门,也是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病起因最危险的因素。

    2000年,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苏格兰人体遗传研究所研究发现两个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2001年人类基因组排序草图完成时,为精神病研究也指明了方向,基因组科学家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第6条及第8条染色体上有缺陷;2002年,天津安定医院发现并证实,某一基因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科研人员指出,精神分裂症与神经两组错乱症是由相同基因改造而成,其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基因中的髓磷脂化合物发生了改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谷氨酸与精神分裂症致病机理关系密切。

    1.2 精神病致病机理假说。关于精神病致病机理,人们还提出了多巴胺假说、神经发育假说、高级神经活动症生理学假说、免疫学假说、甲基转移假说、五羟色胺传递障碍假说、心理学发病机理、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假说、氧自由基损害作用等推论。神经发育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种多基因多因素模型,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或触发遗传效应进而改变了个体发育过程,如果胎儿时期受到影响,成年时则会发现脑结构异常,目前研究人员正通过寻找与基因紧密联系的临床生物标志以探寻与精神病致病机理可能的因素。巴甫洛夫学派则认为精神分裂症状是在大脑皮质慢性催眠状态基础上,不同部位等的抑制作用导致不同精神症状,其抑制过程中波及皮质下情感反射弧而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这就是高张神经活动症生理学假说。免疫学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异常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但此类发现尚未被证实。心理学发病机理则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在感知与认知方面存在特异性缺陷。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则是在心理学假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大脑两个半球功能发育不平衡,如思维障碍是左半球功能失调,右半球功能减弱而左半球过分活跃,胼胝体功能缺陷至大脑左半球信息传递过多,使左半球活动过度等引起。多巴胺假说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尾状核、壳核及伏隔核内的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多,因此多巴胺假说学者采用抗多巴胺敏感的环腺甘酶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治疗精神病,但目前这种假说的直接证据不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2 精神病病例分析及治疗

    临床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出现幻听、联想障碍、妄想、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临床认为,导致患者精神分裂的主要因素为感情受严重打击,本院在2010年接收1例女性患者,其曾受婚姻变故,致情志受打击,临床表现为狂燥、易怒,不眠,食欲减退等,接受治疗时已表现为身体困倦,气短乏力,数日不眠,目光呆滞。精神分裂症常用的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等,剂量应根据个体患者的症状情况而定,足量足疗程的系统治疗,症状控制后,继续使用维持剂量约2年左右以防止复发;临床也结合采用中药治疗方法。本例患者给予奋乃静,并结合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情感护理,情绪状态得到控制,并随着治疗及护理的深入开始有所改善。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患者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躁狂症多表现为患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言语动作增多;抑郁症则与之相反,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两种症状交替发作则为双相障碍,首先药物治疗,双相障碍则需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精神发育迟缓是患者18岁之前的发育阶段出现的智力明显低下及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症状,其引发因素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等。在治疗中,最重要的是症状的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药物治疗主要要对因、对症,如苯丙酮尿症患儿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小麦、蛋类、鱼肉虾等的摄入;地方性呆小症则使用甲状腺类药物,或服用腆盐进行预防;常规使用脑复良等益智健脑药物促进大脑功能发育。

    总之,到目前为止,精神病起因尚无明确、直接的症据证实,基因学说目前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治疗精神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对症用药。

    参考文献

    [1] 姜春和,陈玉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1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