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测压在手术中使用的意义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中使用动脉测压的意义。
方法:抽取近期(2011年10月—2012年4月)实施手术的病例28例,术前实施动脉测压,常规穿刺并使用压力换能器,分析操作意义。
结果:28例病例均穿刺成功(百分比为100%),有7.1%(2/28)病例的穿刺位置为肱动脉,82.1%(23/28)病例的穿刺位置为桡动脉,10.8%(3/28)病例的穿刺位置为足背动脉。动脉测压反映了病例的血压和循环状况,指导术中操作和麻醉,减小了手术风险,降低了意外发生可能性。
结论:在手术中使用动脉测压可以掌握血流动态情况,分析数据变化指导手术操作,增加安全性。
关键词:动脉测压 手术 穿刺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93-02
动脉测压的基础操作是常规穿刺,通常会使用压力换能器等器具进行连续监测,属于一种直接测压常用方式[1]。穿刺位置为周围动脉,主要的血压监测指标除了包括以往使用血压计可得到的舒张压、收缩压外,还包括平均动脉血压。所得到的结果除了包括时时数据以外,还可以得到动态波形,展示出血流动态变化[2]。由于病情严重病例的心血管功能处于一种特殊状态,且血流具有大幅度波动的特点,所以临床通常不会使用血压计观测等方法进行血压监测,而选择动脉测压,以及时掌握变化。本文抽取近期(2011年10月—2012年4月)实施手术的病例28例,术前实施动脉测压,以分析此方法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抽取近期(2011年10月—2012年4月)实施手术的病例28例,年龄均值41.6岁(19—69岁),42.9%(12/28)女,57.1%(16/28)男,需实施的手术:14.2%(4/28)开腹手术,10.7%(3/28)口腔面部手术,10.8%(3/28)颅脑手术,21.4%(6/28)鼻窦手术,39.3%(11/28)开胸手术,3.6%(1/28)植皮手术。
1.2 方法。①使用器具:注射器、肝素、0.9%氯化钠、压力换能器、穿刺针(型号一般为22G,也可为20G)。②穿刺位置选择:针对所有病例均将桡动脉作为操作首选,常规Allen’s试验,若结果为阳性则选择其他位置(如肱动脉等)。相较之下,桡动脉由于位置固定且相对不深是易于操作、观察的位置。③穿刺操作:先配置肝素液,在0.9%氯化钠(袋装)溶液中混入肝素,浓度为12500U/500ml,使用输液装置和加压袋,常规加压,一般需达到300mmHg。注意观察测压管道,加压过程中不可导致其内产生气泡。然后进行常规穿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穿透法或者直接法。留置套管,并将测压管与其连接,初次冲洗(直接点击快速冲洗键即可,直至满足无回血的要求)、固定,再次冲洗(使用肝素配置液),速度可维持在每小时2—4ml左右。最后给予测压,将使用的压力换能器等与心脏平行放置,确保无水平差值,然后连接监护仪。常规调零点(直接点击校零键即可),转动三通,使外界气压产生干扰作用,当在屏幕上见到“0”表示此项基本操作完成。再次转动三通,使外界气压无干扰作用,相通于动脉,此时可观察到监测指标数据和压力波形。
2 结果
28例病例均穿刺成功(百分比为100%),有7.1%(2/28)病例的穿刺位置为肱动脉,82.1%(23/28)病例的穿刺位置为桡动脉,10.8%(3/28)病例的穿刺位置为足背动脉。动脉测压反映了病例的血压和循环状况,指导术中操作和麻醉,减小了手术风险,降低了意外发生可能性。
3 讨论
血压是临床监测的体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循环系统状态[1]。在护理中常会使用血压计进行间接观测,此方法测出的是一个时间点的血压值,多为监测血压范围是否正常,而不能准确、快速的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压变化。针对手术病例,其情绪不稳定,身体机能下降,采用此方法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不能作为手术参考。而动脉测压是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使用压力换能器等灵敏的监测仪器,除了可以得到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值、平均动脉血压,可以得到动态波形,了解血流动态变化,对于术中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操作过程中穿刺位置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的位置之间是有压力差值的[3]。通常将桡动脉作为穿刺操作首选,本文中8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