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23期
编号:12297792
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23期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心理护理在传染病患者中的应用,梳理和总结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经验。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210例传染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对其护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心理护理的研究组焦虑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对于密切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传染病 心理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93-02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的特点,患者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患者焦虑、抑郁等一些负性情绪比较严重。因此在传染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210例传染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10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105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在患者患者入院时,即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认真翻阅,主动与患者进行真诚的沟通,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了解。最大限度地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沟通和交流,减少和消除患者的无助感和恐惧感。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积极进行传染病防护知识宣讲,进一步明确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对于患者的问题,护理工作者要予以耐心的解答,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向患者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并根据患者个性化情况开展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医治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焦虑心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失去能够以积极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可鼓励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防止患者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精神崩溃。在护理过程中,应合理运用暗示性语言,尽可能减少患者心理负担,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患者充分体会和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爱心。同时要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引导其用亲情帮助患者化解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组焦虑度下降大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护理到位,能够使医护人员解决患者的心理难题和困扰,对疾病的情况细致耐心的向患者进行解释,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如果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病情发生恶化,进行特殊检查和治疗时,可能还会造成更大的痛苦,则一定要想法设法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在精神上给予患者安慰,细致周到的给予说明和解释,将病情策略性的告诉患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减轻不良情绪。对于一些疗程较长的疾病,如艾滋病、肺结核等等传染性较强并且较难治愈的疾病,由于医疗费额度比较大,使一些家境困难的患者无法承受,所以心里负担较重,容易发生自杀、抑郁、愤怒、抵触等情绪,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等等不同的因素,因势利导,提供不同层次的心理护理,认真周到的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心情愉悦。
, http://www.100md.com
    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我有这样一种切身体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做好心理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要真正做到服务到位,就必须对患者的心理活动详细掌握,采取适当的护理和医疗措施,特别要因势利导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对那些传染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和疏导,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方便、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世琴.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09)

    [2] 梁凤君,吴光春.心理干预在传染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18)

    [3] 姚瑞霞,韩金堂,韩元利,马济庶,张新党,刘亚静,苏玉祥.传染病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4)

    [4] 吴兰,刘秀.传染病患者心理护理方法的探讨[J].工企医刊,2009,(04)

    [5] 贺泉莉.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05), http://www.100md.com(刘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