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00例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
方法:采用手法按摩、运动疗法、针灸治疗、穴位注射、经络导平、药物治疗、作业疗法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
结果:经综合治疗,患儿基本正常化74例(37%)、显效91例(45.5%)、有效24例(12%)、无效11例(5.5%)、总有效率94.5%。
结论:早期诊断及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减轻小儿脑性瘫痪的致残率及伤残程度。
关键词:脑性瘫痪 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34-0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palsy,CP),是指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并有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等[1]。是继小儿麻痹被控制之后的主要小儿致残疾病,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早期干预、综合治疗是降低致病率的关键。我们观察2011年3月—2012年3月以来收治的脑瘫患儿200例,采用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中男132例,女68例,年龄3个月~1岁128例,1~3岁58例,>3岁14例。致病因素:早产儿73例(36.5%),颅内出血11例(5.5%),窒息78例(39.%),核黄疸7例(3.59%),宫内感染17例(8.5%),不明原因14例(7.8%)。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异常者173例(86.5%),其中硬膜下积液86例,弥漫性脑萎缩18例,双额叶萎缩47例,颅内出血1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或缺如4例,脑软化7例;正常者27例。200例中合并癫痫者26例(13%)。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诊断条件[1],其中痉挛型152例(76.%)、肌张力低下型18例(9%)、手足徐动型9例(4.5%)、混合型21例(10.5%)。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1.3.1 推拿按摩。采用疏通矫正手法,包括穴位点按,异常肌肉按摩,循经推按、姿势矫正基本手法,以柔克刚,即对肌张力增高部位,采用轻柔手法;以刚克柔即对肌力、肌张力低下部位采用重手法按摩。患儿先后取仰卧位、俯卧位、坐位,采用按揉法进行。①病儿取仰卧位,先活动髋、膝、踝关节后采用按揉法,依次点按按摩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伏兔、髀关,上巨虚,犊鼻,风市等穴。仰卧位推拿施于肩关节周围,三角肌至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至肘关节,向下沿前臂到腕部,重按压肩腧、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外关等穴,往返数次。②病儿以俯卧位,采用点按揉法依次按摩肾俞、环跳、委中、丰隆、承山等穴。③病儿取坐位,采用点按揉法依次按摩风池、大椎、天柱、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等穴。④腰及下肢部先俯卧位用推法或滚法从腰部起向下到尾骶部、臀部,循小腿后侧往下至足跟,往返数次,配合按点肾俞、腰阳关,拿委中。而后捏脊3-6遍。再拍打督脉经以大椎至能尾部位。之后转仰卧位,揉法或滚法以腹股向下经股四头肌至小腿前外侧,往返数次,配合按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在姿势异常部位作重点治疗,采用姿势矫正手法,适度牵拉和摇法,腕、膝、踝关节。在按摩过程中手法应较轻柔和缓。同时,还要根据各个患儿不同情况在受累肢体做重点治疗。推拿按摩治疗每天2次,3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7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1.3.2 运动疗法。根据每个患儿不同情况,采用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ROOD疗法,强制性诱导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等进行。运动疗法是脑瘫患儿康复的重要方法。在功能训练中,痉挛型患儿154例均采用整个肌体伸展模式为重点,手足徐动型9例以对称性的姿势模式为重点,肌张力低下型18例以加强刺激力度、提高肌群张力为重点。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每个疗程一般制定4—5个训练项目,每个项目30分钟,每天1-2次,3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0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1.3.3 针灸治疗(一)头皮针。针刺运动区,语言一、二、三区,平衡区,晕听区,百会,四神聪,额部智三针等穴位留针,留针30—40分钟,期间行针2-3次,强度以患儿能接受为度。
1.3.4 穴位注射。水针穴注维生素B1,维生素12、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选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及运动区为主穴,语言区、听力区、视区、平衡区为配穴,隔日注射一次,轮流一组,每穴注入0.3mL。肌力较低下者取手足双侧手三里、曲池、承山、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每次酌情选5-7穴位注射,隔天一次。
1.3.5 作业疗法,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
1.3.6 物理因子治疗。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病情,分别选取经络导平、痉挛机、肌兴奋治疗仪、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脑循环、经颅磁刺激治疗,水疗、中药熏蒸等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标准:根据“1992年全国脑瘫研讨会纪要”制定。基本正常化:治疗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童基本相同。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智力发育明显提高,伴有症得到控制和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肢体运动功能、智力发育、伴有症等有改善,患儿生活仍不能自理。无效: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及智力较原有基础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基本正常化74例(37%)、显效91例(45.5%)、有效24例(12%)、无效11例(5.5%)、总有效率94.5%。在治疗过程中年龄与疗效的关系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表2。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的运动等,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小儿脑瘫以往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目前在小儿脑瘫治疗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早期发现是治愈的前提,因为0~5岁是小儿脑快速发育时期,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小儿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固定化,关节也未畸变,在这一时期治疗及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致使恢复正常化。
小儿脑瘫是一组复杂的综合征,往往一个患儿的临床表现是多样性的。单一的治疗方法作用有限,不能完全解决脑瘫患儿各种障碍。本组结果表明,通过推拿按摩,功能训练,头皮针灸,药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作业疗法等等综合康复治疗,能最大程度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其异常姿势,提高其智力。通过按摩推拿可疏通经络,缓解痉挛,推拿按摩可以通脉活络,健脑益精,补肾健脾,强筋壮骨,从而起到缓解肌肉痉挛、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和肌键韧带挛缩的作用。运用了中医按摩的捏、推、拿、弹、拔、叩击法以缓解痉挛的肌肉减轻肌张力,提高肌力。针刺头皮一定刺激区可调节经气平衡,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穴位注射刺激可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还可改善颅内血循环,改善大脑皮质电活动,维持良好的神经细胞应激能力。脊柱两侧是脊神经根出入之处,通过捏脊可刺激相应区域的脊神经根,兴奋末稍神经,也能反馈引起中枢神经兴奋,从而达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同时督脉是人体阳经之海,调节一身之阳气,起到扶正固本、增强体质作用。
功能训练可以起到抑制脑瘫患儿异常姿势,促进主动运动发育的作用。对于小婴儿我们采用Vojta诱导疗法为主,其主要原理通过对正常姿势和运动的诱导达到抑制和阻止异常姿势和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对于年长的痉挛型患儿已经出现固定化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患儿我们则采用日本上田法,主要通过抑制患儿末梢过度紧张,使异常姿势自然消失,使患儿肌张力降低。对于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的患儿我们则采用了Bobath疗法进行治疗。Bobath疗法的原则是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反射和正常的运动模式。药物治疗采用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补脑健肾等中药,配合营养神经及改善血液循环等西药,改善大脑代谢,促进大脑发育。除此外,把一些简单实用康复方法传授于家属,开展家庭康复治疗,使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
本组结果表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3个月~1岁组基本正常化、显效率明显高于1~3岁组,且疗程越长效果越好。同时重视对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治疗疾病的信心,使院内治疗与家庭治疗相结合,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物理与康复医学杂志,2007,29(5):309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9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