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3309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童卫东 范站龙 徐田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余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符合条件的病人118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58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关键词: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84-0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极大。根据我国50家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以耐受治疗。中医中药在CHF的防治及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余江县人民医院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8例,其中男72例,女46例。年龄在15-82岁,平均年龄(56.0±8)岁,病程6个月至9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治疗组58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委员会心力衰竭研究组1995年制定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对策》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1998年制定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心、功能Ⅱ一Ⅳ级的轻一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适宜药物长期观察,可纳入观察病例。

    1.3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衰,左室射血分数(LVEF)<25%,及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肥厚性心肌病、近期发生的心肌梗塞、近期行主动脉一冠状动脉旁路转流术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等,以及可能增加死亡率的因素及有限制运动或影响心衰症状的疾病:如周围血管疾病、肺病、关节炎、慢性肝或肾脏疾病等。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年龄在15岁以下或85岁以上者。⑤凡未按或不能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判定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和恶病质患者。

    1.4治疗方法。两组均兼顾各种原发病的治疗。

    1.4.1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基本药物为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地高辛、螺内酯,卡托普利有禁忌症或不良反应(如咳嗽)者改用缬沙坦替代。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不用地高辛,所用药物视病情及个体差异调整至患者能耐受的有效靶剂量长期维持使用。

    1.4.2观察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自拟“心衰合剂”,方剂: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门冬、茯苓、猪苓。气虚自汗加黄芪;阳虚加川附子、桂枝,水肿重者加郁李仁;大腹肿胀加石菖薄;阳虚水肿加女贞子、白茅根,下焦湿热加苦参;血瘀加赤芍、桃仁、红花;血虚加当归、熟地、阿胶。中药水煎服,连服28剂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1.5疗效评价。心功能分级,应用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规定制定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②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或以上,或心功能基本达到1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③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达到1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总有效:显效和有效之和。

    1.6统计学方法。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分别采用X2(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方差分析(使用SAS软件)、Ridit(疗效判定)分析等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数值表示用X±S。

    2结果

    2.1临床心功能疗效观察。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用药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分布如下:

    治疗后两组经RIdit检验,u=2.3263,治疗组R=0.4309,对照组R=0.5759,(P<0.05):表明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心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2.2临床总疗效观察。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力衰竭判定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显效率53.3%,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显效率29.3%,总有效率84.5%。

    

    3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表现。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心衰的发生机制基于传统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基础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心衰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CHF的病理生理概念的认知有了重大改变,认为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加剧和促进心衰恶化的重要因素。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的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近年来,对心室重塑刺激或介导的因素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初始心肌损伤后,有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AngⅡ、醛固酮、内皮素、心钠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剧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并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都将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后导致心肌泵血功能的低下。基于以上缘由,心衰的治疗观念也出现了根本的改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也为CHF的治疗提供了依据。SOLVD试验、V-HeFTⅡ试验、CIBIS Ⅱ试验均因其显著的疗效和对患者明显的益处而提前终止了试验。尽管如此,CHF除药物治疗外,尚缺乏其它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部分患者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或因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而难经耐受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也从分子学水平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在治疗CHF及防止心功能恶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原发性心脏病的防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CHF的机理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毒副作用小,易于耐受。中医关于CHF的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气虚阳微,气滞水停,气、血、水相互为病,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以心为主,涉及肺脾肾诸脏。心衰主要沿循阳(阴)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发展演变,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8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