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分娩期手术治疗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寻找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分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旨在提高孕产妇治愈率,减轻产妇痛苦。
方法:对3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在分娩期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与妊娠没有合并子宫肌瘤,即单纯剖宫产术的产妇38例做对比。
结果:两组观察指标在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时同时行肌瘤剔除治疗效果好,避免了二次开腹治疗子宫肌瘤。
关键词:子宫肌瘤产妇分娩期剖宫产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48-02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孕产妇妊娠期间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占妊娠的0.1%-3.9%1。根据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妊娠期外源性高雌激素的情况下,肌瘤生长较快。由于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不同,可对妊娠、分娩及产褥期造成不同影响,在分娩期处理恰当与否关系到母儿健康。我院对收治的3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分娩期采取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较好,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把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产妇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38例设为观察组,她们年龄23-45岁,平均34岁,入院时孕周29-40周,手术时孕周均达到足月妊娠。都是在受孕前或早孕期间经B超检查证实肌瘤存在,最大肌瘤直径10cm,最小2.5cm。选择同期38例没有合并子宫肌瘤的单纯剖宫产孕妇为单纯组,两组孕产妇均无其他妊娠并发症、内外科合并症及其它手术禁忌,在年龄、产次、孕周等其它相关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38例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采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单纯剖宫产术,即仅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记录产妇手术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观察指标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3.1近年来由于晚婚、晚育和高龄产妇的增多,临床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越来越多,发病率高达10%-30%2,并且有上升趋势。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逐步提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率并不困难。剖宫产术中是否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一直有两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妊娠时子宫肌瘤边界大多较清晰,易于分离,剖宫产术中如不同时处理肌瘤可能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盆腔感染机会增加,并且再次手术会增加孕妇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主张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还有一种观点不主张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认为妊娠期子宫壁血供丰富,剖宫产时剔除子宫肌瘤出血较多,易导致产后出血及增加感染并发症。并且因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形,肌瘤位置改变,周围边界不清,增加手术难度,不过笔者认为手术注意切口的选择、剔除肌瘤技巧及止血问题的恰当处置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选择手术切口时注意,近子宫下段切口处肌瘤,不必另行切口,可从切口缘处分离瘤体。
3.2我院对38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单纯剖宫产比较,除其手术时间相对延长外,其它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只要选择好病例,术中术后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是治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好方法。为了减轻孕妇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避免二次开腹手术及减少产妇对手术的恐惧,最好选择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由于妊娠时子宫血运丰富,一般边界比较清晰,容易分离,所以在剖宫产术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将肿瘤剔除会降低感染机会,又减少了再次手术,且术后不会延长住院时间。所以临床妇科医师大多主张在剖宫产的同时将子宫肌瘤剔除4。本文中分析显示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术,只有手术时间因需要剔除肌瘤相应延长了,因此若为子痫,心脏病等产妇,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不良后果。由于生育期妇女子宫肌瘤不会自行消失,还会继续生长,多发性子宫肌瘤产妇有再次手术的可能,就增加了产妇的心理负担,且因为已经做了第一次手术后腹腔粘连、子宫瘢痕等原因,增加再次手术的困难及产妇痛苦,因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同时子宫肌瘤剔除后须定期随访产妇。另外虽然多数学者主张在剖宫产同时尽可能对子宫肌瘤行剔除术是可行的,但是做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要实施个体化处理,应根据妊娠月份、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临床表现、产妇及胎儿情况、是否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的缝合而定。
参考文献
[1]王雁,王建六.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治疗[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