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注射液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分析唑来膦酸注射液与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对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40例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取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采取帕米膦酸二钠进行治疗,每组2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7、14、21、28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血钙值及不良反应。
结果:对比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7d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5.00%(16/20)、55%(11/20),2组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效率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分析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唑来磷酸是一种新型的骨质溶解抑制剂,相对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所致高钙血症具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唑来膦酸帕米膦酸二钠恶性肿瘤高钙血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59-01
高钙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会危及生命的代谢急症。而恶性肿瘤则是引起高钙血症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采取双磷酸盐来治疗高钙血症,唑来膦酸是继帕米膦酸二钠之后的第三代双磷酸盐类药物,以下分别对采用唑来膦酸、帕米磷酸二钠治疗高钙血症,比较分析使用2种不同药物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高钙血症患者,经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40例高钙血症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63.5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在4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经过行骨ECT、CT、MRI的确诊已有骨转移,5例患者经过检查未见骨转移。所有患者入组前均未服用降钙素及膦酸盐等药物,二周未化疗经人血白蛋白校正后的血钙值均已超过2.75mmol·L-1。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钙值及原发病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备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采取唑来膦酸4mg+100mL生理盐水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5min。对照组采取帕米磷酸二钠30mg+5%葡萄糖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在使用前2d要确保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均有足够的补液量。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别进行X2检验、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钙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详见表1。
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16例患者血钙恢复正常,对照组11例患者血钙值降至正常。在治疗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恢复正常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流感样症状2例、发热症状1例,患者体温在37.5~39.6℃之间;出现骨痛者3例,呕吐者1例,止吐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头痛者1例,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对照组患者出现发热、呕吐、骨痛者各3例,出现头痛者1例,行对症治疗之后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经唑来膦酸治疗之后疗效稳定,维持时间长,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大部分患者在4d治疗之后症状有明显改善,且作用稳定。对照组的治疗起效时间较晚,作用效果低于治疗组,但两者比较分析,血钙恢复到正常水平只在治疗的第7天,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