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32期
编号:12698688
益气养阴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证的疗效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32期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证的疗效及机理。

    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病例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口服益气养阴方煎剂,对照组口服胃复春,均连续3个月,服药期间两组均不用其他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象、病理组织学及HP的清除情况。

    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象、HP清除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益气养阴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其机理可能与抑杀HP、促进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粘膜细胞代谢、改善胃粘膜屏障功能有关。

    关键词:益气养阴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气阴两虚证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8-01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笔者采用益气养阴方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62例,治疗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病程3-6年;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20-64岁,病程4-6年,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临床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订《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制定[1]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与益气养阴方,由党参30g、白术15g、沙参15g、麦冬15g、佛手15g、木瓜5g、公英20g、甘草3g组成。服药法:上药每付煎取300ml,于早饭后1小时及晚间睡前1小时温服,每日1剂,3月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它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每日三次,每次三片,3个月为1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它所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
, http://www.100md.com
    1.4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参照《中医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好转。③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④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病例。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F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31例,治愈8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31例,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漫长,反复迁延,缠绵难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所有胃炎中治疗最棘手的一种。由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刺激性物质以及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很难制定出一个成熟的治疗方案[3]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嘈杂”等病的范畴。笔者认为气阴两虚为本病的常见证型,并用益气养阴方治疗本病,收到了理想的疗效。益气养阴方是由党参、白术、沙参、麦冬、佛手、木瓜、公英、甘草等八味药组成。党参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作用。《本草纲目》:“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为君药。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药类法象》:“除温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去诸经之湿,理胃。”沙参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本草汇言·引林仲先医案》:“治一切阴虚火炎,似虚似实,逆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烦,为渴,为胀,为满,不食。”麦冬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别录》:“疗虚劳客热,口干燥渴……,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以上三药与党参共奏益气养阴之效,以加强君药的作用,故为臣药。佛手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能理气和中,疏肝解郁,《滇南本草》称其“和中行气”,可斡旋肝脾气机。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能化湿调中而和胃。公英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三药共为佐药。佛手、木瓜均能酸甘化阴,且佛手能理气,使补而不滞,理气而不温燥,进一步加强君药、臣药的作用。本病多为虚实夹杂,病程日久多有热毒积聚,加公英清热解毒。甘草甘平,又称国老,《药性论》称其“主腹中冷痛,治惊痛,除腹胀满;补益五脏”,《本草正》“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可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以为使。综观全方共呈益气健脾、酸甘化阴、行气除热之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003年

    [2]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1年

    [3]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1版:358一360, http://www.100md.com(朱平平 李春娥 孙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