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概况(1)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4-03
小儿脑瘫[1]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祖国医学认为脑瘫属五迟、五软、五硬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致精血亏虚,精气不能上荣于脑所致。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目前方法众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推拿疗法则在其中也起了很好的作用。笔者从事推拿工作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年余,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推拿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现将近十年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文章综述如下:
1 推拿疗法适应症
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提出了脑瘫的分型方法[2],其中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在2004年分型的基础上加了强直型[3]。推拿疗法对此6种类型脑瘫是否有所侧重,笔者于“维普资讯”中以关键词为“推拿”加“脑性瘫痪”,时间限定在2002-2012共查得47篇文献,对47篇文章进行分析,其中21篇是有关痉挛型的,12篇涉及肌张力低下型,7篇涉及不随意运动型,3篇与共济失调型有关,7篇涉及混合型,与强直性有关的共5篇,未具体针对某个症型的共5篇,由于有些文章提及的是2种或多种脑瘫类型,所有这些数字的总和大于47篇的总数。根据上述统计,笔者认为目前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侧重在痉挛型以及肌张力低下型以及包含此种类型的混合型,效果也较理想。由于强直型的分类提出相对较晚,故仅有少数学者报道而且疗效不肯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推拿手法可以加强骨骼肌蛋白合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的程度,促进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并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另外,适当的被动运动可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促进被牵拉肌肉放松,使肌肉的黏滞性降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增加对肌肉组织氧的供应。所以,通过推拿可以使变形的软组织复原,达到运动力学结构的重新平衡[4]。笔者结合目前的工作经验,也认为痉挛型和存在肌张力低下的脑性瘫痪患者临床疗效确优于其他类型。
, http://www.100md.com
2 推拿疗法的操作手法及其疗效
2.1 传统推拿疗法。推拿疗法具有下述几个作用:舒经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理筋整复,使筋络顺接,气血运行流畅,有利于肌肉痉挛的缓解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活血祛淤,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其常用的基本手法有:滚法,揉法、拿法、一指禅推法、点法、弹拨、扳法等,身体各个部位运用的手法有所不同。
2.1.1 头颈部。谢克功[5]运用揉法、弹法对患儿颈部斜方肌、提肩肌、胸锁乳突肌进行按摩。后取哑门、风府、风池、肩井、天宗等颈背部穴位点按。同时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头控不良38例总有效率达92.1%。邓恩德[6]报道采用邓氏推拿手法治疗脑瘫患儿32例,以滋补肝肾、补益气血、舒经解痉为治疗原则,并以按摩头部为重点,除点揉太阳、上星、风府、风池、天柱等穴,开天门等常规手法外,配合运用合掌归挤法,由双前额至颈根挤压双侧颞骨;五指抓拿头部五经,力量由轻到重;拇、食指八字合推法刺激枕、颞、顶骨的骨缝间隙,目的为刺激小脑,同时配合全身推拿及针刺治疗,有效率为90.62%,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59.09%),P<0.05。
, 百拇医药
2.1.2 躯干部。任秀云等[7]采用推拿与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脑瘫112例,结果显示3—6月龄患儿疗效100%,48月龄以上疗效83.4%,年龄小效果好。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直擦督脉及背部两侧膀胱经等,横擦肾俞、命门,以温热为度,以拍法结束。花佳佳[8]取背部督脉,膀胱经,运用捏脊疗法,患儿俯卧位,从尾骨长强穴处沿督脉从下向上推运至大椎穴,反复推运3遍—5遍;在胸腹分推腹阴阳,揉脐,揉丹田,辅以阳明胃经相关穴位,如天枢、气海、关元,每次约10min,总有效率为97.50%。栾玲等[9]报道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3例,顺经络走行方向采用推、拿、揉、按、拍、捏、滚、扣、抖和一指弹等10种手法,痉挛型多用轻柔手法给予全身放松、拨伸牵引挛缩关节、肌张力低下型多用弹拨肌腱、点穴、擦刷等强刺激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结果23例中总有效率为78.26%。
, 百拇医药 2.1.3 四肢。娄丹等[10]等报道推拿并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采用捏拿等放松手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肱二头肌紧张,曲肘明显时,一手握住患儿肘关节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肩上举、外旋,使手超过头顶。使患儿的肩、肘、腕、指关节痉挛症状获得缓解并处于充分伸展位,然后,让患儿放松,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往复。内收肌紧张,交叉腿明显者主要缓解内收肌群的张力,并使固定粘连的髋关节松解为治疗重点,并配合外展牵张体位;足跟不能着地者治疗先放松小腿部的屈肌群,活动踝关节,使足跟放平达到治疗目的,并配合按摩解溪穴下的足背曲运动。1次/天,30分钟/天,15~20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采用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分,脑瘫患者在坐和独走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单独运动疗法组P<0.001。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组在翻身和爬行评定项目中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冯兆才等[11]根据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以补益脑髓,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柔筋缓急为治疗原则,点揉上星、神庭、百会、四神聪以通脑络,补益脑髓;按揉印堂,开天门,点揉攒竹、太阳、四白、地仓、耳门、听宫等穴以开窍醒神,按揉配合拿揉上肢肌群,点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以疏通上肢经络,改善上肢功能,以协调平衡;按揉下肢肌群,点揉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以疏通下肢经络,配合关节活动类手法,以松解粘连,同时结合头针治疗。结果,32例患儿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0例患儿下肢痉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足背屈角明显改善,P<0.01。改良Assworth痉挛分级法评定有效率为82.6%。董娜等[12]治疗痉挛型脑瘫70例,多采取仰卧位。上肢从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到前臂至腕部运用捏拿、掌根揉,小鱼际揉等手法,往返数次,按摩过程中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进行点按揉,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的治疗目的。下肢用捏拿法,滚法,揉法,按法,从上至下,从内至外,同时配合点按揉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解溪等穴,一般不宜用重手法刺激。背部点按揉督脉及膀胱经的两条侧线,反复捏拿5~6次,放松背部的肌肉。增强背部肌力,使患儿的爬、坐、站、走更具有协调性、灵活性,同时结合针刺治疗。经过1个疗程治疗,显效52例,进步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百拇医药(李剑等)
小儿脑瘫[1]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祖国医学认为脑瘫属五迟、五软、五硬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以致精血亏虚,精气不能上荣于脑所致。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目前方法众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推拿疗法则在其中也起了很好的作用。笔者从事推拿工作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年余,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推拿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现将近十年推拿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文章综述如下:
1 推拿疗法适应症
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提出了脑瘫的分型方法[2],其中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在2004年分型的基础上加了强直型[3]。推拿疗法对此6种类型脑瘫是否有所侧重,笔者于“维普资讯”中以关键词为“推拿”加“脑性瘫痪”,时间限定在2002-2012共查得47篇文献,对47篇文章进行分析,其中21篇是有关痉挛型的,12篇涉及肌张力低下型,7篇涉及不随意运动型,3篇与共济失调型有关,7篇涉及混合型,与强直性有关的共5篇,未具体针对某个症型的共5篇,由于有些文章提及的是2种或多种脑瘫类型,所有这些数字的总和大于47篇的总数。根据上述统计,笔者认为目前推拿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侧重在痉挛型以及肌张力低下型以及包含此种类型的混合型,效果也较理想。由于强直型的分类提出相对较晚,故仅有少数学者报道而且疗效不肯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推拿手法可以加强骨骼肌蛋白合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的程度,促进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并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另外,适当的被动运动可增加肌肉的延展性,促进被牵拉肌肉放松,使肌肉的黏滞性降低,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增加对肌肉组织氧的供应。所以,通过推拿可以使变形的软组织复原,达到运动力学结构的重新平衡[4]。笔者结合目前的工作经验,也认为痉挛型和存在肌张力低下的脑性瘫痪患者临床疗效确优于其他类型。
, http://www.100md.com
2 推拿疗法的操作手法及其疗效
2.1 传统推拿疗法。推拿疗法具有下述几个作用:舒经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筋肉放松;理筋整复,使筋络顺接,气血运行流畅,有利于肌肉痉挛的缓解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活血祛淤,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其常用的基本手法有:滚法,揉法、拿法、一指禅推法、点法、弹拨、扳法等,身体各个部位运用的手法有所不同。
2.1.1 头颈部。谢克功[5]运用揉法、弹法对患儿颈部斜方肌、提肩肌、胸锁乳突肌进行按摩。后取哑门、风府、风池、肩井、天宗等颈背部穴位点按。同时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头控不良38例总有效率达92.1%。邓恩德[6]报道采用邓氏推拿手法治疗脑瘫患儿32例,以滋补肝肾、补益气血、舒经解痉为治疗原则,并以按摩头部为重点,除点揉太阳、上星、风府、风池、天柱等穴,开天门等常规手法外,配合运用合掌归挤法,由双前额至颈根挤压双侧颞骨;五指抓拿头部五经,力量由轻到重;拇、食指八字合推法刺激枕、颞、顶骨的骨缝间隙,目的为刺激小脑,同时配合全身推拿及针刺治疗,有效率为90.62%,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59.09%),P<0.05。
, 百拇医药
2.1.2 躯干部。任秀云等[7]采用推拿与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脑瘫112例,结果显示3—6月龄患儿疗效100%,48月龄以上疗效83.4%,年龄小效果好。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直擦督脉及背部两侧膀胱经等,横擦肾俞、命门,以温热为度,以拍法结束。花佳佳[8]取背部督脉,膀胱经,运用捏脊疗法,患儿俯卧位,从尾骨长强穴处沿督脉从下向上推运至大椎穴,反复推运3遍—5遍;在胸腹分推腹阴阳,揉脐,揉丹田,辅以阳明胃经相关穴位,如天枢、气海、关元,每次约10min,总有效率为97.50%。栾玲等[9]报道针灸与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3例,顺经络走行方向采用推、拿、揉、按、拍、捏、滚、扣、抖和一指弹等10种手法,痉挛型多用轻柔手法给予全身放松、拨伸牵引挛缩关节、肌张力低下型多用弹拨肌腱、点穴、擦刷等强刺激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结果23例中总有效率为78.26%。
, 百拇医药 2.1.3 四肢。娄丹等[10]等报道推拿并运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采用捏拿等放松手法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肱二头肌紧张,曲肘明显时,一手握住患儿肘关节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肩上举、外旋,使手超过头顶。使患儿的肩、肘、腕、指关节痉挛症状获得缓解并处于充分伸展位,然后,让患儿放松,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往复。内收肌紧张,交叉腿明显者主要缓解内收肌群的张力,并使固定粘连的髋关节松解为治疗重点,并配合外展牵张体位;足跟不能着地者治疗先放松小腿部的屈肌群,活动踝关节,使足跟放平达到治疗目的,并配合按摩解溪穴下的足背曲运动。1次/天,30分钟/天,15~20天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采用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分,脑瘫患者在坐和独走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单独运动疗法组P<0.001。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组在翻身和爬行评定项目中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冯兆才等[11]根据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以补益脑髓,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柔筋缓急为治疗原则,点揉上星、神庭、百会、四神聪以通脑络,补益脑髓;按揉印堂,开天门,点揉攒竹、太阳、四白、地仓、耳门、听宫等穴以开窍醒神,按揉配合拿揉上肢肌群,点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以疏通上肢经络,改善上肢功能,以协调平衡;按揉下肢肌群,点揉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以疏通下肢经络,配合关节活动类手法,以松解粘连,同时结合头针治疗。结果,32例患儿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0例患儿下肢痉挛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足背屈角明显改善,P<0.01。改良Assworth痉挛分级法评定有效率为82.6%。董娜等[12]治疗痉挛型脑瘫70例,多采取仰卧位。上肢从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到前臂至腕部运用捏拿、掌根揉,小鱼际揉等手法,往返数次,按摩过程中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进行点按揉,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的治疗目的。下肢用捏拿法,滚法,揉法,按法,从上至下,从内至外,同时配合点按揉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绝骨,解溪等穴,一般不宜用重手法刺激。背部点按揉督脉及膀胱经的两条侧线,反复捏拿5~6次,放松背部的肌肉。增强背部肌力,使患儿的爬、坐、站、走更具有协调性、灵活性,同时结合针刺治疗。经过1个疗程治疗,显效52例,进步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百拇医药(李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