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洗联合治疗手足口病77例
摘要:目的:评估中医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
方法:77例手足口病病人均采用中药内服同时中药外洗治疗,观察用药72小时效果。
结论: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7-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我院于2012年3月份~6月份以来用自拟方中药内服和外洗治疗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7例,男38例,女39例,年龄9个月~7岁,其中1~2岁32例,2~3岁28例,0~1岁9例,4~5岁6例,7岁2例。年龄最小者9个月,最大7岁。普通病例73例,重症病例4例,重症病例均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2发病季节分布。本组77例,3月份发病41例,4月份24例,5月份12例。
1.3临床表现。本组患儿均在发病12~72小时内就诊,均有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大部分病人有低热,体温37~38℃,重症病例体温高达40℃,少数伴有轻微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诊断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1]。
1.4实验室检查。本组普通病例:63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9例白细胞计数稍增高为11~12×109,本组所有病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增高;4例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达18~26×109,血糖均升高,7.7~11.1mmol/L。
, 百拇医药
1.5治疗方法。本组均给予自拟中药方芦连银竹汤内服和双黄板丹汤外洗。内服基本方组成如下:芦根、连翘、银花、竹叶、甘草,按不同年龄体重给予不同剂量,中药饮片用100~200ml水先浸泡半个小时,再文火煎半个小时50~100ml,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外洗方组成如下:黄芩20、黄连20、板蓝根30、丹皮20、地肤子20、忍冬青20、红花20等,中药饮片先用约2升水浸泡半个小时,再文火煎半个小时,将药水过滤置于盆中,温度为患儿能耐受为准,注意不能烫伤,置患儿双足浸泡在药液中,较小患儿可以坐盆达到手、足、臀等多处皮肤同时浸泡,家长用干净毛巾湿敷患处,每日一剂,连用3天。对发热、食欲不振的患儿给予适当的静脉输液补充液体。
2治疗结果
本组77例患儿经上述治疗,73例普通病例均有效,1~2天体温下降,3~5天皮疹消退,有效率达94.6%,4例重症病例无效,在住院当天及时早期识别,转送到上级医院诊治。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手足口病自1998年在中国台湾暴发而引起重视,2008年在中国内地出现流行,2009年至2010年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数及重症死亡数更明显升高,手足口病轻症患儿多表现为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或不伴发热。而重症患儿则表现凶险,进展迅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全年可以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期多在5至9月[2],我县今年流行高峰在3至4月份。手足口病好发于婴幼儿。本组中年龄最小者为9个月,年龄最大者为7岁,但以1~3岁幼儿为主,达77.4%,4例重症患儿分布于这个年龄层次,与文献报道一致[2]。治疗包括普通病例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以及对症治疗。我院于今年3月份以来主要对手足口病进行中药治疗,在诊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到早期识别而及时转院到上级医院。内服基本方组成如下:芦根、连翘、银花、竹叶、甘草,外洗方组成如下:黄芩20、黄连20、板蓝根30、丹皮20、地肤子20、忍冬青20、红花20等,采用芦连银竹汤(芦根、连翘、银花、竹叶、甘草)内服和双黄板丹汤(黄芩20、黄连20、板蓝根30、丹皮20、地肤子20、忍冬青20、红花20)外治联合治疗,认为该方法对本病可以缓解症状,扶正培本和增强抗病之作用和清热解毒,利湿透疹和保证皮肤清洁的功效。时邪疫气自口鼻肌肤而入,与体内蕴郁之湿热搏结,循经脉而行,上蒸口舌,内伤脾胃,外及回末,热毒邪而为疹,温又聚而成疱,故见口舌生疮、溃疡及手足心疱疹。总有效率达94.6%。达到了痊愈疗程短、无并发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卫发明电(2010)38号][EB/OL].2010(2010-04-20)
[2]严秀峰,葛艳玲,谢新宝,等.上海地区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71-275, http://www.100md.com(黄先柳)
方法:77例手足口病病人均采用中药内服同时中药外洗治疗,观察用药72小时效果。
结论: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7-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71型病毒最为严重)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是上世纪70年代新定的病名,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中医学对疫疹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我院于2012年3月份~6月份以来用自拟方中药内服和外洗治疗手足口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7例,男38例,女39例,年龄9个月~7岁,其中1~2岁32例,2~3岁28例,0~1岁9例,4~5岁6例,7岁2例。年龄最小者9个月,最大7岁。普通病例73例,重症病例4例,重症病例均及时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1.2发病季节分布。本组77例,3月份发病41例,4月份24例,5月份12例。
1.3临床表现。本组患儿均在发病12~72小时内就诊,均有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大部分病人有低热,体温37~38℃,重症病例体温高达40℃,少数伴有轻微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诊断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1]。
1.4实验室检查。本组普通病例:63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9例白细胞计数稍增高为11~12×109,本组所有病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增高;4例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达18~26×109,血糖均升高,7.7~11.1mmol/L。
, 百拇医药
1.5治疗方法。本组均给予自拟中药方芦连银竹汤内服和双黄板丹汤外洗。内服基本方组成如下:芦根、连翘、银花、竹叶、甘草,按不同年龄体重给予不同剂量,中药饮片用100~200ml水先浸泡半个小时,再文火煎半个小时50~100ml,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外洗方组成如下:黄芩20、黄连20、板蓝根30、丹皮20、地肤子20、忍冬青20、红花20等,中药饮片先用约2升水浸泡半个小时,再文火煎半个小时,将药水过滤置于盆中,温度为患儿能耐受为准,注意不能烫伤,置患儿双足浸泡在药液中,较小患儿可以坐盆达到手、足、臀等多处皮肤同时浸泡,家长用干净毛巾湿敷患处,每日一剂,连用3天。对发热、食欲不振的患儿给予适当的静脉输液补充液体。
2治疗结果
本组77例患儿经上述治疗,73例普通病例均有效,1~2天体温下降,3~5天皮疹消退,有效率达94.6%,4例重症病例无效,在住院当天及时早期识别,转送到上级医院诊治。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手足口病自1998年在中国台湾暴发而引起重视,2008年在中国内地出现流行,2009年至2010年全国手足口病的发病数及重症死亡数更明显升高,手足口病轻症患儿多表现为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或不伴发热。而重症患儿则表现凶险,进展迅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全年可以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高峰期多在5至9月[2],我县今年流行高峰在3至4月份。手足口病好发于婴幼儿。本组中年龄最小者为9个月,年龄最大者为7岁,但以1~3岁幼儿为主,达77.4%,4例重症患儿分布于这个年龄层次,与文献报道一致[2]。治疗包括普通病例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以及对症治疗。我院于今年3月份以来主要对手足口病进行中药治疗,在诊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到早期识别而及时转院到上级医院。内服基本方组成如下:芦根、连翘、银花、竹叶、甘草,外洗方组成如下:黄芩20、黄连20、板蓝根30、丹皮20、地肤子20、忍冬青20、红花20等,采用芦连银竹汤(芦根、连翘、银花、竹叶、甘草)内服和双黄板丹汤(黄芩20、黄连20、板蓝根30、丹皮20、地肤子20、忍冬青20、红花20)外治联合治疗,认为该方法对本病可以缓解症状,扶正培本和增强抗病之作用和清热解毒,利湿透疹和保证皮肤清洁的功效。时邪疫气自口鼻肌肤而入,与体内蕴郁之湿热搏结,循经脉而行,上蒸口舌,内伤脾胃,外及回末,热毒邪而为疹,温又聚而成疱,故见口舌生疮、溃疡及手足心疱疹。总有效率达94.6%。达到了痊愈疗程短、无并发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卫发明电(2010)38号][EB/OL].2010(2010-04-20)
[2]严秀峰,葛艳玲,谢新宝,等.上海地区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71-275, http://www.100md.com(黄先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