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2年第35期
编号:12697731
氨茶碱静脉泵给药治疗小儿哮喘中血药浓度的监测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35期
     摘要:目的:探讨氨茶碱静脉泵给药治疗小儿哮喘中不同时段血药浓度的的变化,以寻找一种维持有效血药血药浓度的方法。

    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门诊部儿科就诊治疗的62例哮喘患者,采用首次负荷量+持续静脉泵给药治疗,监测不同时间段氨茶碱血药浓度。

    结果:给药12、24、36、48h氨茶碱血药浓度分别为18.6±2.4、9.8±4.6、11.4±5.0、12.5±6.2mg/L。

    结论:氨茶碱静脉泵给药可以有效维持有效血药浓度;24h内血药浓度有所波动,但任在有效范围,36h后血药浓度趋于稳定;所有时间段血药浓度均不会高于中毒量。该给药方法可以作为临床的选择。

    关键词:氨茶碱静脉泵小儿哮喘治疗血药浓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2-01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哮喘发病率越来越高,哮喘的治疗及给药方法受到普遍重视。氨茶碱作为有效的平喘药,其用量及给药方法与平喘效果有关。关于氨茶碱静脉泵给药临床也有些报告[1],但少有关注此种给药方法对血药浓度的持续性影响。为此本文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门诊部儿科就诊治疗的62例哮喘患者,采用首次负荷量+持续静脉泵给药治疗,监测不同时间段氨茶碱血药浓度。以期证实该方法在临床的可选择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门诊部儿科就诊治疗的哮喘患者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4.8±2.3岁。入院病程2~10天,其中喘息性支气管炎28例,婴幼儿哮喘12例,支气管哮喘22例。

    1.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58/62例)均有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因反复急性发作入院,仅有少数患者为首发(4/62例)。入院时均有咳嗽、咳痰、气急、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所有病人双肺均可闻及哮鸣音或干湿啰音。
, 百拇医药
    1.3治疗方法。在支持、对症、抗菌消炎等常规治疗的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氨茶碱首剂负荷量6mg/kg体重静脉注射,后给予1mg/h·kg体重微量输液泵维持静脉给药。

    1.4监测方法。在氨茶碱给药后12、24、36、48h是,分别采取患者肘静脉血3ml,制备血清待用。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Access化学发光仪(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对血清进行氨茶碱血药浓度测定。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给药12、24、36、48h氨茶碱血药浓度分别为18.6±2.4、9.8±4.6、11.4±5.0、12.5±6.2mg/L。见表1。

    3讨论
, 百拇医药
    3.1氨茶碱平喘的作用机制。氨茶碱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减慢环磷酸腺苷(CAMP)的分解速度,使环磷酸腺苷的破坏减少,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氨茶碱能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渗透性水肿,改善黏膜纤毛功能及呼吸道的张力和收缩性;氨茶碱还可以兴奋呼吸中枢[2]抑制过敏和非过敏刺激引起的支气管炎,抑制组织胺等炎性递质的释放,增加膈肌的张力和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氨茶碱能减低全身及肺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收缩力。

    3.2氨茶碱安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其有效药物浓度为10-20mg/L,超过20mg/L即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血药浓度在5-10mg/L时可出现较理想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当有效血药浓度在10-20mg/L治疗效果更佳[3]。茶碱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其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当浓度>20mg/L,易出现恶心、呕吐,甚至惊厥、昏迷、猝死[4]。本文最高浓度19.8mg/L,出现在12h时,原因可能在于首次负荷量;最低浓度5.2mg/L,出现在24h时。24h内血药浓度有所波动,但任在有效范围,36h后血药浓度趋于稳定;所有时间段血药浓度均不会高于中毒量。可见该给药方法可以作为临床的选择,而且在应用氨茶碱解痉治疗哮喘是,应常规做好血药浓度监测,才能做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何足元,李敏.氨茶碱持续静滴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1,23(4):781

    [2]苋南清.氨茶碱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医学,1998,18(2):46

    [3]李明华,殷凯生,朱栓立.哮喘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8

    [4]杨澡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83, 百拇医药(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