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22年第1期
编号:235399
方向从脾肾论治肝豆状核变性流涎症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期
运化,津液,气机,1病因病机,2临床诊治,3验案举隅,4总结
     刘康文,方向,金珊,傅亚瑜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31)

    [关键字]流涎;脾肾不足;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经验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disease,WD),是一种以遗传性铜代谢障碍为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TP7B基因突变为其主要的原因,发病以青少年多见[1]。由于铜离子在各组织中沉积的先后及数量不同,临床表现也可以不同。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流涎、构音障碍、精神障碍,肝肾功能损害等。目前国内外对WD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研究较多,尤其是运动症状方面,如平衡障碍、构音障碍等,而流涎作为WD患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却往往忽略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流涎症对WD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其带来的心理自卑及耻辱感更是不可忽视,严重者如肢体扭转等需长期卧床的患者,还容易发生误吸,加重感染的风险。临床研究发现,约46%的WD患者出现流涎症[2]。现代医学认为,WD流涎症多由于口咽部肌张力障碍所致,两者均为神经肌肉损伤所致,也经常同时出现。但临床上部分患者口咽部肌张力正常,吞咽功能良好,通过频繁地吞咽或外吐,可使唾液不溢出口角,这类患者也应归于流涎症范畴[3]。

    方向,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病学工作20余年,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锥体外系疾病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方向主任,略有所得,现将方向主任从脾肾治疗WD流涎症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于流涎症早有论述,《内经》中称其为“涎下”;《金匮要略》则称其为“吐涎”。《仁斋直指方》中指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通过观察流涎质地稀稠所不同,表明亦可把流涎症归于饮证范畴;《诸病源候论》亦中出:“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其虽未明确WD流涎症病机所在,但都从水液运化的角度进行辨治。然水病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4]。脾肾相互滋生,互相促进,如脾虚湿蕴,运化失职,即不能化精纳肾,如肾虚降浊不及,湿浊内盛亦可困脾,导致脾肾两伤。

    方向主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WD流涎症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5],先天禀赋来源于父母之精,肾主生殖,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表明肾为先天之本,具有传承父母遗传物质的功能,肾中精气的气化决定了遗传物质的表达[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