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肌力,1等速技术及相关机制,2肌肉能量技术(MET)及相关机制,3针刺治疗及相关机制,4小结及展望
雷琴,毛忠南,吴育庄,陈志秀,蔺小珍(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一直以来是一个难题,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引起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半球间抑制失衡、皮质脊髓束失完整性、脑区功能连接失调等[1]。有研究指出,脑卒中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达到70%~80%其中以上肢为甚[2],在发病后3个月后,约有37%的患者存在上肢精细动作的控制障碍[3],上肢在日常生活中承担更多的精细活动,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更为重要。上肢精细动作恢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康复效果都不尽人意[4]。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也有众多的研究与论著。
1 等速技术及相关机制
肌筋膜扳机点,也可称肌筋膜触发点或肌筋膜肌痛点。有研究显示:牵涉痛和跳跃现象是诊断肌筋膜扳机点的可靠特征[5]。而触诊是临床上诊断肌筋膜疼痛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有论述[6]指出,等速运动又称调节抗阻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增加肌肉力量和功率的有效训练方法[7]。在运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它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高尔夫球运动员的手臂力量及躯干的旋转力[8]。等速技术在康复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肌力、关节稳定性、双侧肢体平衡性、辅助诊断等;且有等速向心训练、等速离心训练、CPM、等速短弧训练模式、不对称性等速训练、等速闭链训练等多种训练模式[9]。该方法结合功能导向训练,对脑卒中后所导致的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在治疗4周后相比较,上肢FMA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但常规康复组结合等速肌力训练的评分相较高于常规康复组。说明常规康复组结合等速肌力训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