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菌群,1艾灸与神经系统,1艾灸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2艾灸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3艾灸作用于肠神经系统,2艾灸与肠道菌群,3艾灸与内源性代谢产物,4小结
田 春,王 威,陈新玉,李凯歌(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胃肠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1]。胃肠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消化性溃疡、便秘等[2]。目前,中医治疗胃肠病的临床常用方法有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等。在胃肠病的治疗中,中医疗法较西医疗法的某些单纯性药物治疗更具有优势,消除了人们只能单纯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疾病的困扰[3];如某些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做出准确的描述[4],临床治疗时常用一些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其中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不良反应。
中医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中医疗法因其独特的治病方法愈发受广大人民所欢迎。在中医疗法中,按途径分为内治疗法、外治疗法两大类,而外治疗法中以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为特色,其中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病及预防保健的一个常用方法。艾灸疗法广泛应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其中在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起效快,远期疗效稳定,多途径平衡调节,总有效率高等优势[5-7]。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直接作用在特定的穴位上,其温热效应可使穴位局部血流量增多并且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影响内部脏腑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微循环的影响最大[8-10]。由此可见艾灸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对胃肠功能活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目前对于艾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多局限于改善血液循环、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11-12]。因此本文对近十年艾灸治疗胃肠疾病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将从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内源性代谢产物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艾灸治疗胃肠疾病内在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艾灸与神经系统
1.1 艾灸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艾灸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多从脑-肠轴角度进行研究。现有的研究认为脑内中枢神经系统可直接参与胃肠道的调节,穴位处的信息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加工处理直接下传至肠神经系统,引起胃肠肌间神经元细胞分泌相关物质,从而对胃肠运动功能进行调节[13]。王宇等[14-15]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天枢、上巨虚能够抑制海马和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 及IKKβ、IKBα、NF-κB 信号通路的含量,由此可见艾灸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的内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脑肠互动实现的。此外,陈霞等[16]选用艾条温和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天枢和上巨虚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