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与盆底康复治疗仪用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效果探讨
肌力,盆腔,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何亚琼(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41000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于盆底组织损伤或薄弱而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1],高发于分娩后女性群体,原因在于受妊娠和分娩影响,患者的子宫内各韧带受到牵扯、牵拉,分娩后盆底功能重建锻炼缺乏,导致各韧带弹性恢复力下降;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韧带逐渐松弛,盆底肌肌力减弱,导致宫腔内脏器脱垂,以及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状况,对患者性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差生较大阻碍[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或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其中传统的术式以经阴道为主,手术风险大,复发率高。而在盆底整体理论及吊床理论的指导下,盆底重建术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同时盆底康复治疗也为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了进一步保证[3]。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我院诊治的盆底性功能障碍性患者80例,按照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年龄34~56(46.29±5.61)岁,体重指数22~29(25.28±2.17)kg/m2,孕1~6(3.54±0.46)次,产1~4(2.31±0.21)次,脱垂分度:Ⅱ11 例、Ⅲ20 例、Ⅵ9 例;尿失禁14 例、盆腔疼痛15 例、性功能障碍11 例;观察组年龄35~57(46.31±5.64)岁,体重指数22~30(25.16±2.20)kg/m2,孕1~6(3.51±0.48)次,产1~5(2.37±0.22)次,脱垂分度:Ⅱ14 例、Ⅲ16 例、Ⅵ10 例;尿失禁13例、盆腔疼痛16例、性功能障碍11例。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孕次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妇产科学院《盆腔器官脱垂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2020 年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于产后42 天经会阴肌肉测试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大于18 岁;具有手术指征患者;盆底器官脱垂Ⅱ~Ⅵ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患者即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产前有SUⅠ、POP、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或具有相关手术史者;有第二产程延迟、产后恶露持续存在者;合并生殖系统良恶性肿瘤者;肝肾等严重疾病者;认知有问题、痴呆、依从性差者;有盆底肌训练或生物反馈治疗史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