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震疏调气机理论在中风后郁证的临床应用理论探讨*
中风病,1国医大师疏调气机理论,1疏调气机理论的主要内容,2疏调气机理论下创立的基础通用方,2气机失调是中风后郁证的关键病机,1肝与中风后郁证的关系,2脾与中风后郁证的关系,3肾与中风后郁证的关系,3疏
王菊枚,冯丝丝,吕玉兰,顾力华(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云南昆明 650500)
中风后郁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发病之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多以患者食欲的不振、情绪的不佳、失眠多梦、兴致的不高、性情的急躁易怒[1],更有甚者产生厌世自杀念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的中风病,不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常年居高不下,且近年来因其患病人数的逐年增长[2],大约有30%~50%的中风患者会伴发郁证[3]。郁证的存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风病的预后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对中风患者需要积极地予以治疗[4]。中医认为,中风后郁证这一疾病在中医领域里应当归属于“中风病”与“郁症”的合病范畴,先发的“中风病”,其病位主要是在于脑,脑络的瘀滞是其关键,但是外累及的肝、肾、脾,气机的郁滞,肝气的不疏;患者中风病发病之后四肢不健又导致伤情失志、忧惧烦思、心神不宁、食不下、卧不安,“因病而生郁”,因而郁病皆是因气血不通所导致,故而在治疗上应当以顺气为先[5-6]。张老的“疏调气机理论”主要是以疏调人体气机为基本法则,以疏调肝气、调护脾肾为基础,同时再兼顾以其它相关的证候作统筹处理,即其治疗是以肝为主体,脾、肾为其侧翼,兼及其它的治疗法则。在维护肝的正常生理疏泄功能的同时辅以补脾、益肾,来保持人体正常气机的调畅运行,使人体内的气血阴阳相对协调与平衡,将有利于患者病体的生理常态的恢复[7]。故本文基于国医大师张震主任医师的“疏调气机理论”,探讨在其干预下的中风后郁证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以期对提高临床治疗中风后郁证患者的预后提供思路与方法。
1 国医大师疏调气机理论
国医大师张震主任医师是我国研究中医证候学的著名学者,对于中医学证候的结构层次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提出了“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不要忘记对病体气机的疏调”等治疗理念;在分析归纳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辨证分类法,深入地研究了疑似病证之间的鉴别和中医内治规律,继承并发展了《医诊》、《景岳全书》、《黄帝内经》、《医贯》、《丹溪心法》等的关于疏调气机的治疗学理论,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疏调气机理论,用以阐释疏调气机在临床诊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张老根据我国古典哲学“气一元论”思想,溯源人身之气,定义气机概念,剖析人体气机失常之原因及其证候表现,阐明疏调人体气机之治疗原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最终形成疏调气机理论。疏调气机理论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8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