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22年第13期
编号:235123
灸法量效关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15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3期
艾灸,效应,1操作技术维度,2时间维度,3温度维度,4患者机体反应维度,5总结
     马 瑞,符文彬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灸法是中医特色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通及温补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灸量的控制是影响疗效发挥的核心因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灸量控制的描述。现代医家认为灸量的探索对于形成灸法的标准化、探寻疗效的最优化、阐述疗法的科学性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操作技术、时间、温度、患者感受四个维度,整理了近20年来有关灸法量效方面的研究结果,以期为灸法的研究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1 操作技术维度

    1.1 施灸距离 施灸的距离是影响温和灸疗效的重要因素,距离决定了温热刺激的强度,是决定灸量的直接因素。许培昌等[1]运用红外热像仪系统观察了施灸穴位皮肤的温度,距离在4cm时温度维持在40.0℃~44.9℃之间,3cm时温度在45.9℃~47.8℃之间,2cm时因皮肤灼痛而无法观察,揭示了在人体实施温和灸不同距离造成的温度差异的基本规律。王桂英等[2-3]根据控制艾灸距离穴位皮肤的距离控制施灸温度,38℃艾灸组将距离控制在35±5mm,46℃艾灸组将距离控制在10±2mm。研究对两组施灸穴位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38℃艾灸组各层次结构只有轻微改变;46℃艾灸组细胞排列极向轻微紊乱,小灶区域可见表皮细胞坏死脱落;真皮层内间质水肿;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结构正常,皮下组织水肿,可见少量炎性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研究还发现,46℃艾灸组穴位皮肤组织内TRPⅤ1表达明显升高,认为46℃艾灸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可能与TRPⅤ1的激活有关。

    1.2 施灸面积 直接灸灸炷面积大小是古代医家控制灸量的基本方法,往往根据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采用不同大小的艾炷治疗。强调适当大小的艾炷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正如《小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董新民等[4]在既往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将施灸范围的直径从10mm扩大到20mm,结果发现扩大施灸面积并配合较高的温热刺激可以明显提前达到原先疗法的效应,提示适当扩大艾灸面积可以提高部分病症的疗效。李亮等[5]将直径分别为1.0、1.5、2.0、2.5、3.0、3.5、4.0cm七种施灸面积,与40、42、44、46、48、50、52℃七种施灸温度交互组成的类灸样刺激,观察其对SR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达46℃以上后,热刺激面积与SRD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呈线性相关;但当直径达到3.5~4.0cm后,神经元放电进入平台期。研究明确了在适当温热刺激的条件下,艾灸面积与疗效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并对合理的施灸面积进行了初步探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