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分期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慢性期,营卫,1病因病机,2分期治疗,1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2间歇期以“导气同精”升清降浊,调和营卫,3慢性期以艾灸健脾益肾,温阳通痹,3病案举隅,4结语
温健辉,袁青(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单纳尿酸盐沉积激活炎症小体导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和年轻化趋势[1],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2]。现代医学将痛风病程分为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控制血尿酸水平达标是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核心,以促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两大类药物为主,但长期服用稳定性不佳,复发率高,并且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3]。针灸治疗可减轻疼痛、改善嘌呤代谢,减少痛风石形成,是一种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的临床治疗方法[4-5]。
袁青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靳三针”研究中心主任,是岭南针灸学派靳三针疗法创始人靳瑞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运用针灸治疗“痹证”方面经验丰富,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有幸随诊左右,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袁师分期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袁青教授认为痛风属《黄帝内经》中“痹证”范畴,《灵枢·贼风》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之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不通……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此处的描述与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发病剧烈的临床表现一致,因受湿气所困,气血筋脉凝滞,流注于四肢骨节,痹阻不通。袁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痰湿浊瘀痹阻骨节为标。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代谢,二脏互为先后天之本,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导致脾肾亏虚,疏散运转、气化蒸发功能失常,痰湿内聚,流注于筋骨、关节,痹阻经脉,若逢外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则经脉痹阻更甚,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本病。袁教授认为急性期多属湿热蕴结证,湿热互结于四肢关节,痹阻经脉气血运行而致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间歇期基本病机为清浊代谢紊乱,营卫失调,经气悖逆。急性期过后,痰湿缠绵,蕴久化热,胶结成浊,进一步损伤脾肾,导致升清降浊功能失司,营卫失调,经气悖逆。卫气昼不能温分肉、充皮肤,故关节肿胀僵硬,活动不利;营气夜不能濡筋骨、利关节,故夜发剧痛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慢性期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浊邪寒化成瘀痹阻骨节。痛风反复发作,痰湿困阻脏腑,虚耗阳气,脾肾阳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痰湿浊邪停注于筋骨、关节,从寒结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