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23年第2期
编号:234862
动气针法在骨伤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23年2月24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2期
腰部,针刺,1动气针法的概念及发展渊源,2动气针法的机制研究,3动气针法在骨伤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1颈肩部,2腰部,3膝部:膝骨关节炎,4踝部:踝关节扭伤,5其他骨伤科疾病,4结语
     邹静,曾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95)

    “动气针法”由董氏奇穴第一代嫡传弟子杨维杰教授在《针灸经纬》中首次提出,是董氏奇穴针法的特色针法之一。董氏奇穴针法系山东平度市董景昌先生家传针法,平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ⅠX-5),导师曾科学教授祖籍山东平度,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氏奇穴针法经第一代嫡传弟子杨维杰传承创新,形成董氏奇穴理论体系,后经第二代嫡传弟子郑承濬博士结合经方思维进一步提升,现传至第三代入门弟子付海权、任栗瑶、曾科学等,逐渐形成了393个穴位的独特布局,“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等独特针法,“脏腑别通”“对应平衡”等独特理论,有取穴少、见效快等特点,临床应用较广泛。随着对动气针法研究的深入,动气针法不局限于董氏奇穴,也被应用到经穴中,治疗包括骨伤科、内科等各类疾病。但报道较多的仍是骨伤科类疾病,临床较常见的包括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踝关节扭伤等。

    1 动气针法的概念及发展渊源

    1975年,杨伟杰教授在《针灸经纬》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气针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引其气之义,即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视情况留针或出针[1]。台湾针灸师陆建中[2]认为,董氏奇穴的治病原则是“上病下治,左病右医”,下针与病变部位往往不一致,所以当医生下针后,患者应在病变部位用各方法促使气血流通,这种针刺操作方法就是动气针法。

    动气针法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导引术和针刺法的结合。“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和精神调节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黄帝内经》中已经将导引按跷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载“……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古人不仅重视运动对健身防病的作用,还将针刺与运动结合起来,运用“恢刺”针法治疗疾病。《灵枢·官针》中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2 动气针法的机制研究

    董景昌先生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故针刺时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局部按摩或运动,对痛证能立即止痛。动气针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痛证,疗效显著,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

    动气针法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