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40363
眶上孔(切迹)的应用解剖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夏春波 秦小云 骆耐香 周 思
第1页

    参见附件(142KB,2页)。

    夏春波 秦小云 骆耐香 周思 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摘要】目的:探讨眶上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及其形态位置。方法:取完整成人头颅骨134例(268侧),总结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对孔的位置及口径大小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出现切迹154侧(57.46%)、单孔73侧(27.24%)、双孔18侧(6.72%)、混有孔和切迹22侧(8.21%);眶上切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左侧大于右侧(P0.05);眶上孔的位置及口径大小左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眶上孔(切迹)的解剖复杂多样,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 眶上孔(切迹) 应用解剖 眶上神经

    【分类号】R322

    眶上孔(切迹)是眶上神经的穿出部位,了解它的解剖有助于临床手术的麻醉以及眶上神经痛等疾病的诊疗,而目前眶上孔(切迹)的详细资料甚少,笔者对134例(268侧)成人颅骨的眶上孔(切迹)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测量。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完整成人头颅骨标本134例(268侧)。1.2
------
     摘要:目的:探讨眶上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及其形态位置。方法:取完整成人头颅骨134例(268侧),总结孔(切迹)的出现形式,对孔的位置及口径大小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出现切迹154侧(57.46%)、单孔73侧(27.24%)、双孔18侧6.72%)、混有孔和切迹22侧(8.21%);眶上切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左侧大于右侧(P0.05)。结论:眶上孔(切迹)的解剖复杂多样,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眶上孔(切迹);应用解剖;眶上神经

    中图分类号:R32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6)02-0214-0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