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518864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与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华夏医学》 2007年第5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闭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81—02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如何能更长久地使用动静脉内瘘,避免内瘘闭塞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我科2000~2005年做瘘158例,发生闭塞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发生闭塞的原因,探讨预防内瘘闭塞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造瘘158例,男95例,女63例;年龄14~84岁,平均51.7岁。透析1~3次/周,4~4.5h/次,透析中血流量200~250ml/min。其中足内瘘1例,其余均为前臂内瘘。

    1.2 内瘘闭塞的一般情况

    造瘘158例,内瘘闭塞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3~84岁。闭塞率12.03%,发生闭塞的年龄特点<50岁4例,50~65岁7例.66~79岁7例,>80岁1例。使用年限的特点为<1年10例,占52.63%,2~3年5例,占26.32%,>3年4例,占21.05%。过度压迫,时间大于1h6例,占31.58%,透析中反复低血压5例,占26.32%,突然病重低血压闭塞1例,占5.2%,高龄血管硬化狭小,内瘘“成熟不良”7例,占36.84%。

    1.3 内瘘闭塞的表现

    内瘘部位塌陷或者硬包块,触摸无震颤,听诊无杂音。

    1.4 内瘘闭塞的处理及结果

    内瘘闭塞发生6h之内者,用尿激酶1支25万u,用生理盐水12.5ml,即2万U/ml,连接7号静脉针,穿刺点选择血管瘘的动脉侧,针尖朝向吻合口,使药物顺血流方向进血栓处,确认穿刺成功后,用微量泵缓慢注射。本组例1患者女性,48岁,闭塞8h,用上述方法不成功,重新做另一侧上肢内瘘,应用良好。例2患者,女性,43岁,闭塞2h,用上述方法,40min听诊有轻微杂音,然后杂音逐渐增强,触摸震颤明显,目前内瘘应用良好。手术取栓4例,均为男性,年龄62~75岁,2例成功,取拴后应用良好。2例不成功,改用另一侧肢体造瘘。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准备

    对于可能行内瘘手术的患者,应注意保护其肢体静脉,特别是头静脉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不要行静脉穿刺或静脉插管。应选用质地柔软、通畅、管径较大的静脉,这样才能保证造瘘的成功率,保证内瘘使用寿命,对于头静脉很细者,可让患者每天用热水泡手,使静脉扩张充盈,增加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

    2.2 术后护理

    术后用绷带抬高造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敷料不能包扎过紧,注意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经常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用手触摸有无震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禁止在造瘘侧肢体测血压、静脉穿刺、输液输血。避免压迫、提重物、戴手表。术后4~5d,如果伤口没有问题,可做握拳、腕部运动进行局部锻炼,或手握橡皮球挤压,增加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

    2.3 内瘘穿刺的护理

    内瘘应当在成熟、术后4周以上才能使用,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刚开始使用的内瘘,应由有经验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穿刺,避免血管损伤。根据患者的年龄、血管条件选择不同角度及穿刺方法。避免在同一点反复穿刺,交替使用每一穿刺点,以减少皮肤及血管壁的瘢痕。首先采用绳梯法,其次纽扣法,切忌定点法。对于血管特殊的患者,应专人穿刺。因同一操作者对血管走向、针眼的位置比较熟悉,穿刺成功率高,使血管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发现低血压及时处理。

    2.4 拔针护理

    透析结束时,用碘酒、酒精棉签消毒针眼,贴上创口贴,左手持一块7cm×5cm无菌纱布叠成2cm×1.8cmX1cm的纱布卷放在针眼上,右手持针拔针,左手大拇指压在纱布卷上压迫穿刺点,压力以不出血且能触及血管震颤为宜,然后用3条纱布成*型固定纱布卷继续按压,每隔lOmin取下1条胶布,30min取完,留下创口贴即可。创口贴既能止血,又能保护穿刺点,预防感染。

    2.5 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内瘘仅为血透用,不能静脉注射、输液输血。内瘘侧肢体不能负重,不能测血压。睡觉时不可将瘘侧上臂枕在头下睡觉,以防止血液循环受阻造成内瘘闭塞。每天及出现低血压眩晕后应触摸内瘘搏动及震颧,如果发现内瘘震颤杂音改变应及时报告医生。

    3 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指邻近动静脉通过外科手术吻合起来的血流通道,其创伤小,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安全的血管通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内瘘闭塞。有文献报道内瘘在使用的最初1年,约有30%的患者内瘘会发生阻塞。本研究也表明发生内瘘阻塞以最初1年多见,闭塞发生率为52.63%。有报道内瘘在使用的早期发生闭塞的原因与内瘘的“成熟不良”有关,如所选择的血管条件太差、静脉太细、血管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手术时动静脉对位不良、血管扭曲成角、拔针后过度压迫、患者的低血压状态等。本组病例因压迫时间长引起闭塞占31.58%,透析中反复低血压占26.32%,内瘘“成熟不良”占36.84%。因此笔者认为:精心护理和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的内瘘,应在术后4~8周成熟后方可使用。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透析结束后,适当的压力和时间压迫是保护好内瘘,延长使用寿命的前提条件。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内瘘发生阻塞最有效安全的方法。其次是透析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如发现低血压,立即处理,输入生理盐水100~200ml,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如有糖尿病,静脉注射3%氯化钠20~40ml。定期调整患者的干体重,避免超滤后体重低于干体重,减少透析中的不良反应。另外,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重要,本组有1例患者背小孩用内瘘侧手臂托住,长时间受压引起闭塞。有1例将内瘘侧手臂枕在头下睡觉引起闭塞,有2例透析后纱布卷压迫时间超过3h,怕出血,以为压得时间越长越好。有4倒患者发现内瘘摸不到震颤不知道及时来医院,要等到下次透析才来医院处理,错过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因此,透析后适当的压力和时间压迫、抗凝治疗、预防低血压、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患者的健康教育、内瘘侧禁止输液、穿刺注射、测血压,禁止枕在头下睡觉等都是预防内瘘发生闭塞的重要措施。, 百拇医药(陈荣姣 蒋碧玲 邓素红 王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