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644660
肝脏、脾脏密度改变对慢性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华夏医学》 2008年第3期
     1.3 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进行上腹部平扫+三期增强容积扫描(动脉期25s, 门静脉期60s,平衡期120s)。用非离子型对比剂85~90ml,流率3ml/s,由高压注射器经肘 前静脉注射,每期于一次屏气内完成上腹部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进行平扫、动脉期 和门静脉期的8mm、2mm重建。

    1.4 测量肝、脾实质密度

    于CT平扫图像上分别测量各组病例肝左外叶、方叶、右叶以及尾状叶肝实质的密度(CT 值),测量范围尽可能大,但不能达到肝脏边缘以避免容积效应的影响,且要避开肝脏大血 管及扩张的胆管;然后测量脾脏实质的密度。为了能更好、更客观的反映肝、脾实质的密度 ,肝脏各叶及脾脏的密度均设定为其3个不同层面CT值的平均值。肝平均密度为肝脏各叶密 度之和的平均值。对比观察正常肝脏、肝纤维化各期及肝硬化阶段肝实质的密度,分析肝纤 维化、肝硬化肝/脾CT值比值的变化特点。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