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更人性化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此外,退休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
年龄:唐朝年满七十才退休
退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礼记》记载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其后历代都基本上沿袭了这一退休年限。唐朝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步改为60岁退休。特别是到了清朝,低级武官的退休年龄皆根据职务大大提前了:“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干总、把总四十五。”官越小,退得越早。
虽然对退休年龄有具体规定,但也有很多例外。譬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后屡次申请退休,但皇上就是不准,结果他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
待遇:退休之后,国家供养
至于退休后的待遇,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上,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显示出对老臣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要举行欢送仪式。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然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明朝的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礼遇。
其次是经济待遇上,退休后会优厚对待:汉代规定,年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干脆委任一个“顾问”之类的闲职,供养起来;唐代对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提前:自愿退休,不分年龄
在中国古代,官员主动请辞、提前告老还乡也是退休制度所允许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