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野菜生活
清明时节回到乡下,沿途春风骀荡、春光明媚。脱离了混凝土城市的桎梏,一下觉得年轻了很多,“闲看庭前花开花谢,静观天边云卷云舒”。
徜徉在田野里,周遭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阳光下,那些白的、黄的、红的、粉的、蓝的、紫的不知名的野花,让人禁不住想趴下身去亲吻这给万物以生命的大地。
小孩子们呼朋引伴,清脆的声音里透着泥土的芬芳。俯身田间探视那些绿色的草儿,它们正在微风中婀娜摇曳着,每一棵都似初生婴儿的脸,让人爱不释手。索性蹲下来,寻觅那些自己认识的野菜。
最显眼的就是开着一簇黄花、顶着小黄帽的白头翁,我们这边乡下叫它粑粑草。叶片上有层白白的茸毛,摸起来绵绵的、滑嫩嫩的。心中忽然响起了一首童谣:“粑粑草,做馍馍,肚子饿了找婆婆。”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奶奶、外婆就采下它的草颠儿,晒干后磨碎,和在糯米里做成粑粑。有个感冒咳嗽什么的,多吃点儿也就好了。
, http://www.100md.com
春雨后的田埂上,一丛一丛的马兰更是惹人喜爱。其实多数地方俗称它为“鱼鳅串”,名为野菜,其实上海人早已在家盆栽为菜了。嫩幽幽的尖儿,随手掐过去,很快就收获一大把。炒来吃有点涩味,但用开水汆一下,凉拌着吃则清鲜爽口,味儿与登上城市居民餐桌的茼蒿菜差不多。小时候得了积食,肚儿不舒服,大人就出去薅一把鱼鳅串煮水给我喝,我很快就能蹦蹦跳跳满山跑啦。
田边地头,还有一种是城乡皆识的野菜,那就是鱼腥草。不过在这里说这学名,乡下人绝对会一头雾水,但说猪鼻孔就路人皆知了。至于它叫折耳根,是起源于赤水河流域,传说还跟鲁班有关。用作医药,它早已变成抗病毒、防辐射、提高免疫力的多种针剂;作为蔬菜,长江之南已经大面积人工种植。据说,重庆人喜欢吃叶,贵州人喜欢吃根,四川人则连根带叶吃。眼前这些鱼腥草亭亭玉立,绝对绿色、环保、无农药,岂能暴殄天物?我跪在地上就一阵猛挖,全然不顾泥巴糊了膝盖。
边采边移步,不知不觉进了一片竹林。清风刮过,露水滴下,完全身处天然氧吧。深深吸一口气,竟然有种淡淡的清甜沁人心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悠闲,想来也不过如此吧!
, http://www.100md.com
这是一片苦竹林,竹笋还没崭露头角。不过在林中,找到了一种旷野里不常见的野蜀葵,据说它在日本已经成了重要的栽培蔬菜。其特殊的辛香味很浓,有芹菜的滋味,但又不全像芹菜。纤秀细嫩的茎端,三片小叶叉而分之,活脱脱的一只小脚、r朝上举着,顽皮得很。叶片的叉与叉间像是有脚蹼相连,酷似鸭子的脚掌,当地叫它“鸭脚板”,很是传神。这种野菜长在林间阴湿地或水沟里、塘坎上,一般很分散,而且老得快,长出没几天就成了草,必须采摘及时,才能饱口福,所以一年也吃不上几回。没想到穿了几片竹林,居然采了一怀抱。
春天的大地无比慷慨,能吃的野菜漫山遍野。不到半天功夫,我们就收获了满满一背篓。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劳动的畅快、丰收的喜悦、久违的童趣,外加面对野菜的绿色环保那种坦然和安全感,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回到亲戚家,大家齐动手,分拣、择菜、清洗、切段、生火、洗锅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一小时,一桌野菜全席就弄好了:凉拌折耳根、凉拌鱼鳅串、糖醋马齿苋、炝炒鸭脚板、蒜茸蒲公英、清炒野蓝荞、水芹炒肉丝、狗地芽炒蛋、车前草猪腰汤……林林总总10多道野菜,荤素搭配,活色鲜香。看着这些难得一吃的山野之珍,加之运动体力消耗,顿时食欲大开,不知不觉多吃了两大碗饭,别是一番享受。阵阵惬意,在骨子里一点点浸润,余味悠长。
, http://www.100md.com
有些野菜由于有特殊的气味,常常被人视为中草药,一般做药用而不当菜吃。殊不知,现今桌上的大众蔬菜原本就是由野生植物经人工种植而来。譬如马齿苋,我们尚且视为野菜,而在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早已成为栽培蔬菜。更何况,我国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故而一年之中,换着花样吃些本可做药的野菜,一来能实现膳食多样化、营养均衡,二来可以预防甚至治疗各种疾病。
有些人因不认识野菜,心里充满了本能的疑虑和抵抗。其实,去新华书店买本野菜大全或中草药词典按图索骥,一切就迎刃而解。到了野外,多向乡亲们请教,既增长了见闻,又多交了朋友。只要敞开心扉、抛弃顾虑,没准就认下一户乡下亲戚呢!
春天的野菜还未谢去,夏天的野菜又长出来。眼下正是旅游养生的大好时光,与其车马劳顿长途奔袭,不如就近下乡逛逛山野,慢悠悠地走走看看,时不时停下来呆一些草药、野菜,运动锻炼、旅游养生、食疗食补、开阔视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到户外去!到野外去!到最舒心的地方去!, 百拇医药(笑刚)
徜徉在田野里,周遭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阳光下,那些白的、黄的、红的、粉的、蓝的、紫的不知名的野花,让人禁不住想趴下身去亲吻这给万物以生命的大地。
小孩子们呼朋引伴,清脆的声音里透着泥土的芬芳。俯身田间探视那些绿色的草儿,它们正在微风中婀娜摇曳着,每一棵都似初生婴儿的脸,让人爱不释手。索性蹲下来,寻觅那些自己认识的野菜。
最显眼的就是开着一簇黄花、顶着小黄帽的白头翁,我们这边乡下叫它粑粑草。叶片上有层白白的茸毛,摸起来绵绵的、滑嫩嫩的。心中忽然响起了一首童谣:“粑粑草,做馍馍,肚子饿了找婆婆。”记得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奶奶、外婆就采下它的草颠儿,晒干后磨碎,和在糯米里做成粑粑。有个感冒咳嗽什么的,多吃点儿也就好了。
, http://www.100md.com
春雨后的田埂上,一丛一丛的马兰更是惹人喜爱。其实多数地方俗称它为“鱼鳅串”,名为野菜,其实上海人早已在家盆栽为菜了。嫩幽幽的尖儿,随手掐过去,很快就收获一大把。炒来吃有点涩味,但用开水汆一下,凉拌着吃则清鲜爽口,味儿与登上城市居民餐桌的茼蒿菜差不多。小时候得了积食,肚儿不舒服,大人就出去薅一把鱼鳅串煮水给我喝,我很快就能蹦蹦跳跳满山跑啦。
田边地头,还有一种是城乡皆识的野菜,那就是鱼腥草。不过在这里说这学名,乡下人绝对会一头雾水,但说猪鼻孔就路人皆知了。至于它叫折耳根,是起源于赤水河流域,传说还跟鲁班有关。用作医药,它早已变成抗病毒、防辐射、提高免疫力的多种针剂;作为蔬菜,长江之南已经大面积人工种植。据说,重庆人喜欢吃叶,贵州人喜欢吃根,四川人则连根带叶吃。眼前这些鱼腥草亭亭玉立,绝对绿色、环保、无农药,岂能暴殄天物?我跪在地上就一阵猛挖,全然不顾泥巴糊了膝盖。
边采边移步,不知不觉进了一片竹林。清风刮过,露水滴下,完全身处天然氧吧。深深吸一口气,竟然有种淡淡的清甜沁人心脾。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悠闲,想来也不过如此吧!
, http://www.100md.com
这是一片苦竹林,竹笋还没崭露头角。不过在林中,找到了一种旷野里不常见的野蜀葵,据说它在日本已经成了重要的栽培蔬菜。其特殊的辛香味很浓,有芹菜的滋味,但又不全像芹菜。纤秀细嫩的茎端,三片小叶叉而分之,活脱脱的一只小脚、r朝上举着,顽皮得很。叶片的叉与叉间像是有脚蹼相连,酷似鸭子的脚掌,当地叫它“鸭脚板”,很是传神。这种野菜长在林间阴湿地或水沟里、塘坎上,一般很分散,而且老得快,长出没几天就成了草,必须采摘及时,才能饱口福,所以一年也吃不上几回。没想到穿了几片竹林,居然采了一怀抱。
春天的大地无比慷慨,能吃的野菜漫山遍野。不到半天功夫,我们就收获了满满一背篓。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劳动的畅快、丰收的喜悦、久违的童趣,外加面对野菜的绿色环保那种坦然和安全感,让人感到无比的幸福!
回到亲戚家,大家齐动手,分拣、择菜、清洗、切段、生火、洗锅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一小时,一桌野菜全席就弄好了:凉拌折耳根、凉拌鱼鳅串、糖醋马齿苋、炝炒鸭脚板、蒜茸蒲公英、清炒野蓝荞、水芹炒肉丝、狗地芽炒蛋、车前草猪腰汤……林林总总10多道野菜,荤素搭配,活色鲜香。看着这些难得一吃的山野之珍,加之运动体力消耗,顿时食欲大开,不知不觉多吃了两大碗饭,别是一番享受。阵阵惬意,在骨子里一点点浸润,余味悠长。
, http://www.100md.com
有些野菜由于有特殊的气味,常常被人视为中草药,一般做药用而不当菜吃。殊不知,现今桌上的大众蔬菜原本就是由野生植物经人工种植而来。譬如马齿苋,我们尚且视为野菜,而在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早已成为栽培蔬菜。更何况,我国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故而一年之中,换着花样吃些本可做药的野菜,一来能实现膳食多样化、营养均衡,二来可以预防甚至治疗各种疾病。
有些人因不认识野菜,心里充满了本能的疑虑和抵抗。其实,去新华书店买本野菜大全或中草药词典按图索骥,一切就迎刃而解。到了野外,多向乡亲们请教,既增长了见闻,又多交了朋友。只要敞开心扉、抛弃顾虑,没准就认下一户乡下亲戚呢!
春天的野菜还未谢去,夏天的野菜又长出来。眼下正是旅游养生的大好时光,与其车马劳顿长途奔袭,不如就近下乡逛逛山野,慢悠悠地走走看看,时不时停下来呆一些草药、野菜,运动锻炼、旅游养生、食疗食补、开阔视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到户外去!到野外去!到最舒心的地方去!, 百拇医药(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