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Z形皮瓣修复圆形或椭圆形皮肤缺损
第1页 |
参见附件(1322KB,3页)。
李记森 曹广信 李 健
[摘要]目的:探讨修复圆形或椭圆形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创面一侧的切线上设计一舌形皮瓣,使其成为一不对称Z形皮瓣,即一个皮辦呈三角形,另一个皮瓣呈舌形。在深筋膜表面(面部在脂肪浅层)同时掀起三角形及舌形两个皮瓣,仔细止血,最后将两皮瓣相互交错,间断缝合固定,进行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05例皮瓣修复病例中,除有3例由于缝合张力稍大三角形皮瓣远端创缘表皮部分坏死外,余102处皮瓣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均按时拆线,坏死表皮在伤后12天左右愈合,对修复效果无明显影响。病变切除后创面最小者0.7cm×0.7cm,最大者6.0cm×6.0cm.全部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局部或五官变形,外观良好,效果满意。结论:改良Z形皮瓣是修复圆形或椭圆形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切线;改良Z形皮瓣皮瓣; 圆形皮肤缺损;椭圆形皮肤缺损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1—0059-03
人体表面经常会因各种皮肤疾患手术后形成近似圆形及椭圆形创面,如何进行创面修复及形态恢复是整形外科医生所面临的课题。我们自1993年以来利用在缺损一侧边缘切线上形成的改良Z形皮瓣修复这种创面共105例病人,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共105例,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龄6~83岁,平均52岁,其中50岁以上者30例。位于面颊部者22例,颞部33例,额部8例,头皮5例,鼻翼部2例,眼睑部6例,颈部8例,上臂9例,前臂7例,手掌2例,躯干3例。病变包括疣状痣、扁平苔藓、色素痣、鳞状上皮乳头样瘤、皮肤癌、文身、增生性瘢痕、棘皮上皮瘤等。病变最小者0.5cm×0.5cm,最大者5.0cm×5.0cm。
2 手术方法
2.1设计原理:在缺损一侧的切线上设计一略小于缺损的舌形皮瓣,在缺损与舌形皮瓣之间则形成一个三角形皮瓣,整个外观像一个不规则的Z字形(图1)。将两皮瓣掀起并相互易位、简单缝合固定后,由于皮辦、创周组织张力的重新分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2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