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406620
颌面部骨骼肌脊索瘤1例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许志鹏 邢 喆 薛荣奇等
第1页

    参见附件(457KB,1页)。

     毕国星 屠军波

    1 病例介绍

    某女,35岁。主诉:“右颞部包块两年”。于2006年5月17日入院,入院时见:右颞部包块,直径约2.5cm,质地韧,界限尚清,活动度差,无触痛。局麻下行手术切除,术中见包块来源肌肉,呈灰黄及肉红色,部分坏死变性,有囊泡及碎末形成。术后病检:右颞肌粘液瘤。术后3个月患者右颞部再次出现包块,质地、大小同前,术后4个月左侧面部右侧颌下均出现大小约4~6cm的无痛性包块,质韧、界清,给予穿刺活检并免疫组化,Vin(+)、Ck(+)、EMA(+)、S-100少数细胞(+),诊断为骨骼肌脊索瘤。建议分次手术,并给于放疗,但患者拒绝,近期随访患者,见其颞部,左颊部,右颌下包块均略增大,但未诉不适。

    2 讨论

    脊索瘤源于残留在椎体组织中脊索组织的恶性肿瘤,几乎全部累及中轴骨,尤其是两端,绝大多数发生在骶尾部(50%)和蝶枕联合区(35%~40%),其余病例发生在脊柱其他部位。另外极少数肿瘤发生在中轴骨以外,有学者称之为外周形脊索瘤。Dabska于1977年报道了10例,并首次称之为周围型脊索瘤。周围型脊索瘤一般位于肢端软组织,位置深在,邻近肌腱、滑膜或发生于末梢管状骨内。本例脊索瘤报道考虑为外周性脊索瘤,可能脊索在胚胎第3个月退化时,部分残留于体轴前端外,因此在面部产生了肿瘤。脊索瘤常为单发性,生长慢,局部破坏性强,可复发,若瘤内切除或边缘性切除更容易导致复发。远处转移较少,可转移至淋巴结、肺、骨胳,有文献报道瘤细胞可血行转移。本例患者最初发病于右颞部,术后局部复发并侵袭至右面部,左侧病变考虑可能为面部血行转移形成,但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脊索瘤治疗目前多以彻底手术切除外加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主。众多文献报道,典型脊索瘤术后或术后+放疗后,5年存活率可达60%~80%。面部手术既要防止肿瘤复发,又要强调外形重建和美容修复。本例患者手术要求切口隐蔽,切除完整,肿瘤侵犯大量肌肉组织,为了保证术后功能恢复,可考虑组织移植。病理:肿瘤组织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状,小叶內为粘液性间质,肿瘤细胞为立方形,圆形,多角形,胞膜界限清楚,胞浆丰富红染,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有时空泡将胞核挤到细胞的一侧,形成印戒状细胞。有液滴状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阳性。

    编辑/何志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