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
[摘要]目的:应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55例并观察其远期疗效、并发症,提出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根据注射的肌肉大小决定注射点及每点的注射剂量,肌肉震颤最明显处。每注射点的肉毒毒素注射量约在15u左右,一次注射的总量一般控制在130U。首次注射后2周后复查,若痉挛未完全控制,可追加注射1次,方法相同,但注射量应减半。结果:55例患者首次注射后完全缓解38例,占69%,部分缓解17例,占31%,对部分缓解的患者10天后追加注射1次,疗效基本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及局部副作用。结论:该注射方法简单,安全无痛苦,毒副作用小,疗效佳,应当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较好的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单位应用推广。
[关键词]肉毒毒素;面肌痉挛;注射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5-0620-02
面部局部肌群痉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局部肌肉或肌群不自主的频繁收缩或痉挛,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常由于外伤、感染、肿瘤、神经官能症等所致。该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控制方法,治疗十分棘手。1979年美国Scott首先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肌斜视获得成功,以后用于治疗眼睑肌及面肌痉挛取得显著疗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生物技术及现代医学的发展,肉毒毒素的提取与制备越来越简单,其纯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外对肉毒毒素应用于临床的报道日渐增多。我们应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5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各种原因所致的面肌痉挛5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药物、中医、理疗等治疗,效果欠佳。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25~70岁,病程l~12年。
2 治疗方法
A型肉毒毒素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每支含肉毒毒素65单位(u),注射前可用2%利多卡因2ml稀释。根据注射的肌肉大小决定注射点及每点的注射剂量,如眼轮匝肌每侧一般注射2~4点;面部表情肌、咬肌、咀嚼肌等部位肌肉注射2~6点。注射点最好选择在肌肉震颤最明显处。每注射点的肉毒毒素注射量约在15u左右,一次注射的总量般控制在130U。首次注射后2周后复查,若痉挛未完全控制,可追加注射1次,方法相同,但注射量应减半。
3 疗效观察
首次注射后3天观察一次,10天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半年。55例患者首次注射后完全缓解38例,占69%,部分缓解17例,占3l%。对部分缓解的患者10天后追加注射1次,疗效基本满意。
, http://www.100md.com
注射当日至3天见效者20例,疗效最佳时期一般在注射后7~10天,疗效维持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一般患者经2~3次注射后,疗效维持时间可逐渐延长,最长可达1年不复发。
4 讨论
A型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具有抑制周围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传导受阻,产生肌肉麻痹作用。肉毒毒素的神经毒作用在当今肌肉痉挛、腺体分泌过度及其他整形美容外科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存注射时,选择适当的位点非常重要,如注射位点不准确,不仅用药的总量不易控制,而且易引发局部肌肉的麻痹或瘫痪。注射之后注射部位2~3h内不做任何处理,不能按摩,包括化妆等,注射3~4h内不要平卧,6h内不要做剧烈的体力活动等等。尽量避免在短期内多次注射,因为有报道多次注射后机体会产生对A型肉毒毒素的抗体,对该药产生耐药性,临床治疗效果将降低。若注射后出现局部肌肉无力或麻痹,常为暂时性,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服用神经营养药物,B族维生素或高
, http://www.100md.com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及局部副作用,个别患者首次注射后局部皮肤发麻,一般10天左右可恢复。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62岁。左侧面肌无明显诱因阵发性抽搐20余年,渐加重。于门诊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药物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每支含肉毒毒素65单位(U),注射前用2%利多卡因按1:1稀释。根据注射的肌肉大小决定注射点及每点的注射剂量,眼轮匝肌注射2~4点;面部表情肌、咬肌、咀嚼肌等部位肌肉注射2~6点,注射点选择在肌肉震颤最明显处,每注射点的肉毒毒素注射量约在15U左右,总量控制在130U也即2支肉毒毒素。术后患者无明显全身不适,2周后复查,芹侧面肌痉挛基本控制。压氧治疗。同时,注射之前两周内不要服用阿斯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虽然近年来对肉毒毒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作用机理基础研究方面上,首先对毒素注射局部及远隔部位组织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对毒素体内作用时间的延长,延缓神经末梢发芽和神经肌肉传导重建上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其次,需阐明毒素轻链在运动神经元内的跨膜转运和激活机制,特别是PH值对毒素三维结构的影响。第三,尽可能提高制品每ng中毒素的活性单位。毒素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针对毒素重链c端,通过修饰改变这一区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免疫反应,以大幅度减少注射治疗的抗原量,从而降低抗体产生的概率,改善毒素的治疗效果。抗体产生后,候选毒素的开发也应列为重点。
该注射方法简单,安全无痛苦,毒副作用小,疗效佳,应当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较好的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编辑:张惠娟, 百拇医药(柴家科)
[关键词]肉毒毒素;面肌痉挛;注射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5-0620-02
面部局部肌群痉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局部肌肉或肌群不自主的频繁收缩或痉挛,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常由于外伤、感染、肿瘤、神经官能症等所致。该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控制方法,治疗十分棘手。1979年美国Scott首先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肌斜视获得成功,以后用于治疗眼睑肌及面肌痉挛取得显著疗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生物技术及现代医学的发展,肉毒毒素的提取与制备越来越简单,其纯度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国内外对肉毒毒素应用于临床的报道日渐增多。我们应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5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各种原因所致的面肌痉挛5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药物、中医、理疗等治疗,效果欠佳。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25~70岁,病程l~12年。
2 治疗方法
A型肉毒毒素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每支含肉毒毒素65单位(u),注射前可用2%利多卡因2ml稀释。根据注射的肌肉大小决定注射点及每点的注射剂量,如眼轮匝肌每侧一般注射2~4点;面部表情肌、咬肌、咀嚼肌等部位肌肉注射2~6点。注射点最好选择在肌肉震颤最明显处。每注射点的肉毒毒素注射量约在15u左右,一次注射的总量般控制在130U。首次注射后2周后复查,若痉挛未完全控制,可追加注射1次,方法相同,但注射量应减半。
3 疗效观察
首次注射后3天观察一次,10天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半年。55例患者首次注射后完全缓解38例,占69%,部分缓解17例,占3l%。对部分缓解的患者10天后追加注射1次,疗效基本满意。
, http://www.100md.com
注射当日至3天见效者20例,疗效最佳时期一般在注射后7~10天,疗效维持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一般患者经2~3次注射后,疗效维持时间可逐渐延长,最长可达1年不复发。
4 讨论
A型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具有抑制周围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传导受阻,产生肌肉麻痹作用。肉毒毒素的神经毒作用在当今肌肉痉挛、腺体分泌过度及其他整形美容外科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存注射时,选择适当的位点非常重要,如注射位点不准确,不仅用药的总量不易控制,而且易引发局部肌肉的麻痹或瘫痪。注射之后注射部位2~3h内不做任何处理,不能按摩,包括化妆等,注射3~4h内不要平卧,6h内不要做剧烈的体力活动等等。尽量避免在短期内多次注射,因为有报道多次注射后机体会产生对A型肉毒毒素的抗体,对该药产生耐药性,临床治疗效果将降低。若注射后出现局部肌肉无力或麻痹,常为暂时性,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服用神经营养药物,B族维生素或高
, http://www.100md.com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及局部副作用,个别患者首次注射后局部皮肤发麻,一般10天左右可恢复。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62岁。左侧面肌无明显诱因阵发性抽搐20余年,渐加重。于门诊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药物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每支含肉毒毒素65单位(U),注射前用2%利多卡因按1:1稀释。根据注射的肌肉大小决定注射点及每点的注射剂量,眼轮匝肌注射2~4点;面部表情肌、咬肌、咀嚼肌等部位肌肉注射2~6点,注射点选择在肌肉震颤最明显处,每注射点的肉毒毒素注射量约在15U左右,总量控制在130U也即2支肉毒毒素。术后患者无明显全身不适,2周后复查,芹侧面肌痉挛基本控制。压氧治疗。同时,注射之前两周内不要服用阿斯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虽然近年来对肉毒毒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作用机理基础研究方面上,首先对毒素注射局部及远隔部位组织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对毒素体内作用时间的延长,延缓神经末梢发芽和神经肌肉传导重建上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其次,需阐明毒素轻链在运动神经元内的跨膜转运和激活机制,特别是PH值对毒素三维结构的影响。第三,尽可能提高制品每ng中毒素的活性单位。毒素注射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针对毒素重链c端,通过修饰改变这一区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免疫反应,以大幅度减少注射治疗的抗原量,从而降低抗体产生的概率,改善毒素的治疗效果。抗体产生后,候选毒素的开发也应列为重点。
该注射方法简单,安全无痛苦,毒副作用小,疗效佳,应当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较好的方法,尤其适合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编辑:张惠娟, 百拇医药(柴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