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478455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7年第5期
     [提要]目的:通过分析基底细胞癌(BCC)临床病理特点,提高BC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南医院皮肤科1990~2006年共203例BC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BCC最好发的部位是鼻部和眼周,发病年龄高峰40~49岁,实体型BCC最常见,28.57%的病例临床上被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恶性黑素瘤等。分析显示日光照射和组织损伤是BCC的重要诱因,而且BCC可发生在色素痣的基础上。结论:由于BCC与一些临床碍容性皮肤肿瘤临床表现相似,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故建议及时作病理检查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字]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上皮瘤

    [中图分类号]R7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5-0671-03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flrcinoma,BCC)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基底细胞癌相对良性,病死率较低,但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忽视,而且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为此,我们收集我科1990~2006年有明确病理诊断和完整临床记录的基底细胞癌患者203例,通过分析总结,对BCC的临床病理特点、诱因进行探讨,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性别与年龄分布:男116例,女87例,男:女比为1.33:l,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21~92岁,平均为49.82岁,其中20~29岁7例,30~39岁19例,40~49岁51例,50~59岁41例,60~69岁34例,70~79岁37例,80岁以上14例;发病高峰为40~69岁,共126例(62.07%)。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8年,平均5.26年。

    1.1.2 发病部位:头面部共175例(86.2%),其中头皮6例,额部11例,眶周42例,鼻翼47例,鼻唇沟8例,颊部24例,颧部5例,上唇11例,下颌部3例,眉部4例,耳廓2例,耳周围12例;躯干部共20例(9.85%),其中胸部6例(2例位于乳房),背部4例,腰部5例,耻骨部l例,肩部1例、外阴2例、腹股沟l例;四肢共8例(3.94%),其中大腿5例,小腿1例,上肢2例。
, 百拇医药
    1.1.3 临床分型及自觉症状:除3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所有病例均未见转移病灶。肿瘤最小0.3cm×0.4cm,最大l0cm×6cm。按皮肤损害分型:结节溃疡型86例,色素型91例,浅表型15例,硬斑病型8例,纤维上皮瘤型3例。有56例主诉患部瘙痒,多为轻度,仅2例明显,15例诉轻度疼痛,其余无自觉不适。

    1.1.4 发病前原有皮损:182例患者主诉肿瘤发生前无原有皮损及明确诱因,2例伴发于皮脂腺痣,11例有外伤史(于术、刺伤、烫伤、汽枪伤),8例在色素痣(其中4例有冷冻、化学腐蚀治疗及局部刺激史)的基础上发生,其中2例出生时色素痣即存在。

    1.1.5 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临床诊断与病理报告均为BCC者145例(71.43%),与病理诊断不符的58例(28.57%),其中临床诊断为:色素痣13例(包括蓝痣2例),脂溢性角化13例,黑素瘤12例,鳞状细胞癌6例,血管瘤2例,表皮囊肿4例,角化棘皮瘤2例,皮肤结核、乳房Paget病、汗管角化症、扁平苔藓、Bowen病及湿疹各1例。
, 百拇医药
    1.2 研究方法:回顾分析的病例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1990~2006年间病砰诊断明确的BCC病例,共203例。整理原始资料,将患者的病理送检单各项临床内容归类,进行整理和统计。参照有关专著重新阅片,并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变化

    2.1.1 表皮:表皮角化过度15例,表皮角化不全13例,棘层肥厚80例,表皮萎缩变薄123例,基底层液化变性26例,炎性细胞浸润26例。其中部分病例表现为肿瘤组织上方表皮萎缩变薄,而两侧棘层肥厚。其中106例肿瘤组织与表皮相连,12例与毛囊相连。

    2.1.2 真皮:203例真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3l例有浆细胞浸润,17例有中性粒细胞浸润,132例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增生扩张。165例(80.3%)在瘤细胞团及其周围间质中见到多少不等的色素颗粒。其中26例有大量色素。
, 百拇医药
    2.2.3 肿瘤组织:典型的肿瘤细胞类似基底细胞,瘤细胞在周边排列成栅栏状。在203例病理标奉中,细胞分裂像明显增多的有23例(11.33%),其中5例出现异常核分裂像。在201例(99.01%)病理标本中可见剑肿瘤细胞与周围间质之间的裂隙。

    2.1.4 病理分型:本组203例BCC中,实体型93例,色素型26例,浅表型15例,硬化型15例,囊肿型22例,角化型6例,腺样型17例,纤维上皮瘤型9例。

    2.2 不同病理型的皮损分布部位:仅发现浅表型及纤维上皮瘤型更多见于躯干、四肢,其他类型的BCC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3 讨论

    关于BCC来源说法不一,最初认为来自表皮基底细胞,但Lever提出BCC不是来自表皮基底细胞,而是来自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电镜观察发现瘤细胞核较大,桥粒发育较差,张力原纤维很少,显示与正常皮肤基底细胞不同,而与未分化的毛母质细胞或胚胎表皮细胞,特别是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相似,因此多数学者支持后一说法。BCC几乎完全见于有毛皮肤,特别是面部,除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外,鲜见于掌跖部。本组203例患者,皮损绝大多数见于头面部,提示紫外线是BCC的重要诱因,可能与紫外线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DNA损伤和激活皮肤抑制性T淋巴细胞有关。但是本组病例11个唇部发病的均位于上唇,而且面部最好发的部位为鼻翼和眶周,这些不能完全用紫外线照射解释,是否与这些部位皮肤结构不同有关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 百拇医药
    一般认为BCC的好发年龄为老年人,余桂林等…认为我国的发病年龄比国外早10年,60~69岁为发病高峰。但本组资料40~49岁即进入发病高峰,其余依次为50~59岁和60~69岁。70岁以后病例减少,可能与此年龄段人口基数小有关。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比以往国内报道早10年。BCC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高的机理可能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及总的日光照射时间增多的结果。

    BCC的皮损表现多样化,所以临床分型也不一致。目前公认的是Lever的分型标准,即将其分为五型:①结节溃疡型;②色素型;③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④浅表型;⑤纤维上皮瘤型。本组病例结节溃疡型及色素型最常见。国外报道多发或既往有BCC病史的病例占13%~45%,但本组病例仅3例BCC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BCC一般自觉症状轻微,本组病例出现瘙痒或疼痛的71例主要为轻度,只有2

    [ 下 页 ], 百拇医药(杨希川)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