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505720
影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2)

     4.7 瘦素(leptin):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合成的能量代谢调节激素,它除了能够调节机体脂肪代谢外,还具有促进脂肪细胞成熟分化的功能。王友彬等[20]通过实验证实,血管内皮细胞上具有瘦素受体,是瘦素的靶细胞之一。瘦素通过作用于中枢靶细胞发挥促进脂肪代谢的功能,同时又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加速局部血管增生、增加局部血供,使脂肪代谢得以有效进行。另外,瘦素还具有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但瘦素对颗粒脂肪的作用可能只维持在混合后较短的一段时间,随着移植组织内处理液浓度因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它对颗粒脂肪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4.8 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有学者认为[21],儿茶酚胺类药物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导前脂肪细胞和原始脂肪细胞的分化,对人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移植脂肪体积的维持。

    4.9 抗生素:移植脂肪组织感染是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移植脂肪组织部分液化坏死,在受区形成液化或坏死灶后对感染的对抗力更为减弱。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在移植脂肪颗粒中加入抗生素进行处理。但有学者报道抗生素可降低前脂肪细胞的活性,且容易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等不良后果[22],故术者亦应慎重考虑。

    5脂肪颗粒的纯化

    抽吸的脂肪颗粒中夹杂过多的血块或其他杂质,势必影响脂肪颗粒注射操作和增加手术后移植脂肪颗粒的吸收率[23]。因此,在脂肪抽吸过程中,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血液及其他杂质,使所得到的脂肪颗粒尽可能纯化。纯化脂肪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冲洗纯化法、分层纯化法及捞取纯化法等。部分学者认为,离心后可获得更为纯净的脂肪颗粒,离心转速应小于1 500r/min,以免造成脂肪细胞破裂[24]。

    6存储方式

    有学者报道,为矫正脂肪组织移植后的吸收,减轻对供区组织的损伤及提高移植脂肪颗粒的存活率,可采用“一次抽脂,多次注射”的方法进行移植。该方法的特点是,预先估计移植脂肪颗粒的总量,从含足量脂肪组织的供区部位一次抽取,然后分次注射到受区,时间间隔以60~90天为宜,每次注射后将剩余的脂肪颗粒暂存储。此时,应对剩余脂肪颗粒的存储方式慎重选择,尽可能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率。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冷冻法,有实验证实冷冻脂肪与新鲜脂肪移植后的效果无明显差异[25],常用的冷冻温度有-80℃和-196℃两种[26]。具体存储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7移植注射操作技术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27],B型超声、电子、共振吸脂会使大量的脂肪损伤,细胞破裂或磨损,活性降低[28]。从脂肪抽吸时即应注意,术前详细询问病情,细测凹陷性瘢痕的部位、范围、大小及程度,并于术前1天注射生理盐水试验以确定是否适合该术式及脂肪移植的数量。注射前应注意先用粗针头皮下松解瘢痕粘连,脂肪注射操作时,脂肪应被注射呈扇形“线”状小粒,避免注射成较大的团块状,以免血运不佳脂肪被液化吸收或形成囊肿;在注射过程中常会发生“卡壳”现象,此时应检查一下注射器口是否被纤维结缔组织或脂肪颗粒所阻塞,将之剔除即可顺利注射,也可用小剪刀将其剪碎再行注射。还可用较细的针头进行抽吸,用较粗的针头注射。另外,有学者认为,一条隧道的长度和在其中注射的脂肪量与注射后脂肪的成活率密切相关,在23cm 的隧道内注射0.3~1ml 的脂肪,可使脂肪的成活率达90%[7]。脂肪移植注射时应过度矫正约30%~40%,以抵消脂肪移植后的吸收[29]。

    8脂肪移植后的处理

    颗粒脂肪移植注射后,48h内可冷敷或冰敷。24h内可进行局部按摩塑形,禁忌持续暴力按摩,以免脂肪液化,术后3~7天采用理疗以促进水肿的吸收,24h后若脂肪液化后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可给予抗生素,必要时可用注射器抽出液化的脂肪,一般无需切开引流。术后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输液,理疗等,患者可从事正常的工作及生活,但应避免过度疲劳。

    总之,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后的存活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整形外科医师必须熟悉并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挥颗粒脂肪移植术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Billings Ejr,May Wjr.Historical review and present status of free fat graft autotransplantation i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1989,83:368-378.

    [2]Neuber GA.Fat transplantation[J].Dtseh Ges Ghir,1893,36:640-643.

    [3]Illouz YG. The fat cell “graft”: a new technique to fill depressions[J]. Plast Reconstr Surg,1986,78:118-126.

    [4]Peer LA.Loss of weight and volume in human fat grafts[J].Plast Reconstr Surg,1950,5: 217-219.

    [5]Gryskiewicz JM.Submental suction-assisted lipectomy without platysmaplasty: pushing the (skin) envelope to avoid a face lift for unsuitable candidates[J].Plast Reconstr Surg, 2003,112(5):1393-1405.

    [6]张新合,高建华. 取脂方法及吸脂压力对脂肪细胞损伤程度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10:254-257.

    [7]冯国平,李太颖,孙广慈.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64-1365.

    [8]Hudson D,Lambert EV,Bloch CE.Site election for autotransplantation:some observations[J].Aesthetic Plast Surg,1990,14:195-200.

    [9]戚可名,薛富善.整形外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48-249.

    [10]杜学亮,罗少军,郝新光,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颗粒脂肪移植后血运重建过程的作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2):128-131.

    [11]Krukouski M,Shively R,Osdoby P,et al.Stimulation of craniofacial and intramedullary bone formation by negatively charged beads [J].Oral Maxillofal Surg ,1990 ,48 :468-475.(王 勇 李记森 王少华)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婵烇絽娲犻崜婵囧閸涱喚顩烽柛娑卞墰鏉╂棃鏌涘▎蹇撯偓浠嬪焵椤掆偓閸犳稓妲愬┑鍥┾枖鐎广儱妫涢埀顒夊灦楠炲骞囬鍛簥婵炶揪绲惧ú鎴犵不閿濆拋鍤堝Δ锔筋儥閸炴挳鏌曢崱鏇犲妽閻㈩垰缍婇幊锟犲箛椤撶偟浠愰梺鍦瑰ú銈囨閳哄懎违闁稿本绋掗悗顔剧磼閺冨倸啸濠⒀勵殜瀵爼宕橀妸褎鍓戞繛瀛樼矊妤犲摜鏁锔藉婵$偛澧界粙濠囨煛婢跺﹤鏆曟慨鐟邦樀閺佸秴鐣濋崘顭戜户闂佽鍠撻崝蹇涱敇缂佹ḿ鈻旈柣鎴烇供閸斿啴鏌¢崒姘煑缂佹顦遍埀顒冾潐缁繘锝為敃鍌氱哗閻犻缚娅g粔鍨€掑顓犫槈闁靛洤娲ㄩ埀顒傤攰濞夋盯宕㈤妶鍥ㄥ鐟滅増甯楅~澶愭偣閸ワ妇涓茬紒杈ㄧ箘閹风娀鎮滈挊澶夌病婵炲濮鹃崺鏍垂閵娾晜鍋ㄥù锝呭暟濡牓姊洪锝嗙殤闁绘搫绻濋獮瀣箣濠婂嫮鎷ㄩ梺鎸庣☉閺堫剟宕瑰⿰鍕浄妞ゆ帊鐒﹂弳顏堟煕閹哄秴宓嗛柍褜鍓氬銊╂偂閿熺姴瑙﹂幖鎼灣缁€澶娒归崗鍏肩殤闁绘繃鐩畷锟犲礃閼碱剚顔戦梺璇″枔閸斿骸鈻撻幋鐐村婵犲﹤鍟幆鍌毭归悩鎻掝劉婵犫偓閹殿喚纾鹃柟瀵稿Х瑜版煡鏌涢幒鏂库枅婵炲懎閰f俊鎾晸閿燂拷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櫇瑜帮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愮儤鍎岄柣鎰靛墮椤庯拷  闁荤姴娲ょ€氼垶顢欓幋锕€绀勯柣妯诲絻缂嶏拷  闂佺懓鍚嬬划搴ㄥ磼閵娾晛鍗抽柡澶嬪焾濡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