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10期
编号:11505198
影响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7年第10期
     王 勇 李记森 综述,王少华 审校

    自体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在整形外科领域应用已久。1889 年,Vander Meulen[1]首次运用人类自体脂肪组织移植,1893 年,Neuber完成了第一例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的脂肪移植手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但由于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后吸收严重,易发生中心部位无菌性坏死,且对感染的抵抗力较低,故不带血供的脂肪块移植疗效并不十分满意。随着液态硅胶注射技术的问世,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的应用随之有所降温。为了增加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1986年,Illouz改用颗粒状脂肪组织移植取得了良好效果[3]。该方法除了脂肪颗粒容易获得、组织损伤小、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移植脂肪有较大比例存活,并可重复多次注射等优势外,主要是自身组织移植,患者心理上易接受。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后发生感染、吸收,尤其是液化坏死的病例并不罕见。本文就影响其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1颗粒脂肪的获取方式

    Peer经过一系列人脂肪移植实验后认为,抽吸脂肪的存活率不如整块脂肪移植体[4],因为整块脂肪移植体内血管基本上没有破坏,比较容易建立宿主与移植体间的早期血管吻合,而抽吸时对脂肪细胞造成的损伤易引起移植后较多的脂肪细胞降解。而Ellenbogen认为[5],将脂肪切成直径为4~6mm的珠状,能提高移植体与宿主组织的接触面积,其存活率高而吸收率低。高负压吸引(接近一个大气压)后脂肪组织仅有10%的细胞形态完整,注射器法采用肿胀技术所获得的脂肪大约有70%以上的脂肪细胞形态完整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