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体会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1]。其病因尚无定论,发病机制复杂,认为与遗传、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2]。相当于祖国医学之“面尘”,“黧黑斑”等。近年来,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黄褐斑辨证施治,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的光泽或枯槁,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有诸内,必行诸外。”故黄褐斑虽发于外,然其根必源于内。
1.1 肝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之本: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此年龄段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任脉通,太冲脉盛”至“太冲脉衰少”的阶段,是女子经孕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发生活跃的时期。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与肾的藏精、主生殖,肝的藏血、主疏泄,脾胃的化生、统摄密切相关。因此,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之分,现分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1.1 肝郁: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当责之于肝。清·《张氏医通》曰: “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司,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故《医宗金鉴》云: “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1.1.2 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则面黯”。
1.1.3 肾虚:肾虚分肾阴及肾阳不足。肾阴不足:《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肾为水火之脏,久病伤肾,或因过劳,致肾水亏耗,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肾阳不足:肾藏精,主精气之生发,肾中之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
, 百拇医药
1.2 精气血的异常为标:《诸病源候论》言:“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皮干”,说明血能养颜。气虚不能生血,血脉空虚,不能荣养颜面则生黑斑;气虚不能行血,瘀血循经停滞于面部,发为黄褐斑;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充气足神旺,则面部荣润光泽,反之则晦黯不泽。
2辨证论治
2.1 肝郁气滞:色深褐,或略带青蓝,呈弥漫性分布,日晒后加深,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或少寐多梦,面部烘热,眩晕耳鸣,双目干涩,口干微苦,月经不调,或有痛经,苔褐黄,舌质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遵刘完素“郁而不散为壅,必以宣剂以散之”之旨,治宜柔肝理气,疏肝解郁。临床上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2.2 脾虚痰湿瘀阻:色沉黄褐,状如灰尘,固着在颧部日久未洗,甚则环口黧黑,兼有肢体困怠,少气懒言,周身窜痛,纳谷不香,脘冷腹胀,胸膈痞塞不适,舌质淡红胖嫩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祛湿化痰。临床上常用归脾汤和二陈汤加减,以助脾之运化,气血得生,痰湿得化,斑疹得消。
, http://www.100md.com
2.3 肾阴虚:斑色深暗,兼见头昏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经水稀少,月经量少,月经先期,目涩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养血,填精益髓。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加减。肾贮藏着秉承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故肾阴又称元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是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如果肾阴亏损,使精不化血、精不化气,则精血、肾气都会不足,月经的异常就会随之而来:精血亏虚,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血热滞结则发生黄褐斑。故在治疗用药时,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养血活血,达到精血充盛,阴平阳秘,冲任调畅,化瘀消斑的功效。
2.4 肾阳虚:斑色黑褐、灰暗,似如煤形枯黯不泽。兼有畏寒肢冷,周身皮肤干燥发痒,口淡乏味,小便频频而清,甚则不禁,或尿有余沥未尽,或大便稀溏,或腰脊空痛喜按,性欲减退,舌质淡白,苔少或薄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助阳,化瘀消斑。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本证其本在肾亏阳虚,其标在气滞血瘀,因此治疗上采取补益元阳,和血养营之法,令阳气渐壮,生发鼓动有力,阳生阴长,精血充沛,血脉流畅,自然瘀去新生,颜面皮肤得养,色斑逐渐消退。
, 百拇医药
3病案举例
病案1:刘某,女,33岁,2007年3月25日初诊。患面部黄褐斑2月余,伴口苦,胸胁胀闷,心烦易怒,痛经,经血常带血块。舌暗有瘀点,脉弦。诊见:双颊对称性深褐色斑,略带青蓝。证属肝郁,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药:丹皮15g,栀子15g,柴胡10g,枳壳1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枳壳10g,丹参20g,红花10g,白芷6g,益母草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1周后复诊,心烦及胸胁胀闷明显减轻,口不苦,色斑略变淡。患者自诉经期将来潮,故上方加益母草至30g,香附10g,以增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患者服上方3剂后月经来潮,痛经较前明显改善,经血中血块明显减少,5天后月经干净,无心烦易怒及胸胁胀闷等症状,面部斑疹颜色明显变淡,舌淡红有少量瘀点,脉弦。嘱上方去丹皮、栀子、赤芍,继服10剂后,面部斑疹全部消退,无任何伴随症状。
病案2: 向某,女,49岁,2007年6月19日初诊。患面部黄褐斑4年,伴有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眼干,五心烦热,舌红,脉沉细。诊见:面部以两颧、额部及鼻梁为主对称性散见呈蝶形分布的黑褐色斑疹。证属肾阴虚,故治以滋补肾阴,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茯苓15g、丹皮15g,丹参15g,丝瓜络10g,玄参12g、天花粉12g,白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 诉失眠、头晕乏力好转,色斑稍变淡。服上方14剂,月经调,诸症减轻,黄褐斑渐消。上方去丹皮,加当归15g,黄芪20g,继服20剂,面部斑疹仅隐约可见,患者自觉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4体会
4.1 病程较长者,症状多型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不同的病情,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及兼挟症,遵循“治病必求于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则益之”的辨证原则,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黄褐斑。
4.2 面色黑暗者,考虑与“血不流”有关:《灵枢·经脉篇》曰:“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提示面部色泽改变与“血不流”有关。黄褐斑患者硫氢基(SH)水平升高,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改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SH下降,有改善内分泌紊乱的作用[3] 。因此,在黄褐斑的治疗中,要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特别是虫类药。因为它们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斑片的脱落。常用药如白僵蚕、蝉衣、丹参、赤芍、红花等。
4.3 面部引经:面部居于高位,一般药物不易到达,此时可加少许疏风祛风药。风性轻扬,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可作为面部引经药。常用的面部引经药主要有:白芷、升麻、白僵蚕等,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使药物在面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 百拇医药
4.4 临床中的常用药:川芎有外散,上达巅顶,下通血海的作用;白芷走皮肤,助表散,作引经药;白僵蚕为虫蚁之品,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本经》载其能“灭黑黯,令人面色好”;何首乌能“黑髭鬓,悦颜色”;菟丝子擅于补肾益精,《甄权》称其“久服去面黑悦颜色”。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
[2]付丹丹,张 毅.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南中医,2005,25(5):83-86.
[3]万克英,罗立芳,余广松.复方活血化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368-369.
[收稿日期]2008-03-26[修回日期]2008-05-08
编辑/李阳利, 百拇医药(吴景东 顾 炜 尹 莹 金晓哲)
1病因病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的光泽或枯槁,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调密切相关。《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有诸内,必行诸外。”故黄褐斑虽发于外,然其根必源于内。
1.1 肝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之本: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此年龄段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任脉通,太冲脉盛”至“太冲脉衰少”的阶段,是女子经孕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发生活跃的时期。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与肾的藏精、主生殖,肝的藏血、主疏泄,脾胃的化生、统摄密切相关。因此,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之分,现分析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1.1 肝郁: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当责之于肝。清·《张氏医通》曰: “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司,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络脉瘀滞而引起面部黄褐斑,故《医宗金鉴》云: “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1.1.2 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则面黯”。
1.1.3 肾虚:肾虚分肾阴及肾阳不足。肾阴不足:《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肾为水火之脏,久病伤肾,或因过劳,致肾水亏耗,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肾阳不足:肾藏精,主精气之生发,肾中之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
, 百拇医药
1.2 精气血的异常为标:《诸病源候论》言:“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皮干”,说明血能养颜。气虚不能生血,血脉空虚,不能荣养颜面则生黑斑;气虚不能行血,瘀血循经停滞于面部,发为黄褐斑;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充气足神旺,则面部荣润光泽,反之则晦黯不泽。
2辨证论治
2.1 肝郁气滞:色深褐,或略带青蓝,呈弥漫性分布,日晒后加深,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或少寐多梦,面部烘热,眩晕耳鸣,双目干涩,口干微苦,月经不调,或有痛经,苔褐黄,舌质夹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遵刘完素“郁而不散为壅,必以宣剂以散之”之旨,治宜柔肝理气,疏肝解郁。临床上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2.2 脾虚痰湿瘀阻:色沉黄褐,状如灰尘,固着在颧部日久未洗,甚则环口黧黑,兼有肢体困怠,少气懒言,周身窜痛,纳谷不香,脘冷腹胀,胸膈痞塞不适,舌质淡红胖嫩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祛湿化痰。临床上常用归脾汤和二陈汤加减,以助脾之运化,气血得生,痰湿得化,斑疹得消。
, http://www.100md.com
2.3 肾阴虚:斑色深暗,兼见头昏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经水稀少,月经量少,月经先期,目涩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肾养血,填精益髓。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加减。肾贮藏着秉承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故肾阴又称元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是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如果肾阴亏损,使精不化血、精不化气,则精血、肾气都会不足,月经的异常就会随之而来:精血亏虚,头面失荣,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熏灼面部,血热滞结则发生黄褐斑。故在治疗用药时,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养血活血,达到精血充盛,阴平阳秘,冲任调畅,化瘀消斑的功效。
2.4 肾阳虚:斑色黑褐、灰暗,似如煤形枯黯不泽。兼有畏寒肢冷,周身皮肤干燥发痒,口淡乏味,小便频频而清,甚则不禁,或尿有余沥未尽,或大便稀溏,或腰脊空痛喜按,性欲减退,舌质淡白,苔少或薄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助阳,化瘀消斑。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本证其本在肾亏阳虚,其标在气滞血瘀,因此治疗上采取补益元阳,和血养营之法,令阳气渐壮,生发鼓动有力,阳生阴长,精血充沛,血脉流畅,自然瘀去新生,颜面皮肤得养,色斑逐渐消退。
, 百拇医药
3病案举例
病案1:刘某,女,33岁,2007年3月25日初诊。患面部黄褐斑2月余,伴口苦,胸胁胀闷,心烦易怒,痛经,经血常带血块。舌暗有瘀点,脉弦。诊见:双颊对称性深褐色斑,略带青蓝。证属肝郁,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方药:丹皮15g,栀子15g,柴胡10g,枳壳1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枳壳10g,丹参20g,红花10g,白芷6g,益母草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1周后复诊,心烦及胸胁胀闷明显减轻,口不苦,色斑略变淡。患者自诉经期将来潮,故上方加益母草至30g,香附10g,以增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患者服上方3剂后月经来潮,痛经较前明显改善,经血中血块明显减少,5天后月经干净,无心烦易怒及胸胁胀闷等症状,面部斑疹颜色明显变淡,舌淡红有少量瘀点,脉弦。嘱上方去丹皮、栀子、赤芍,继服10剂后,面部斑疹全部消退,无任何伴随症状。
病案2: 向某,女,49岁,2007年6月19日初诊。患面部黄褐斑4年,伴有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眼干,五心烦热,舌红,脉沉细。诊见:面部以两颧、额部及鼻梁为主对称性散见呈蝶形分布的黑褐色斑疹。证属肾阴虚,故治以滋补肾阴,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茯苓15g、丹皮15g,丹参15g,丝瓜络10g,玄参12g、天花粉12g,白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 诉失眠、头晕乏力好转,色斑稍变淡。服上方14剂,月经调,诸症减轻,黄褐斑渐消。上方去丹皮,加当归15g,黄芪20g,继服20剂,面部斑疹仅隐约可见,患者自觉疗效显著。
, 百拇医药
4体会
4.1 病程较长者,症状多型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不同的病情,根据患者的体质差异及兼挟症,遵循“治病必求于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则益之”的辨证原则,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黄褐斑。
4.2 面色黑暗者,考虑与“血不流”有关:《灵枢·经脉篇》曰:“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提示面部色泽改变与“血不流”有关。黄褐斑患者硫氢基(SH)水平升高,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改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SH下降,有改善内分泌紊乱的作用[3] 。因此,在黄褐斑的治疗中,要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特别是虫类药。因为它们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斑片的脱落。常用药如白僵蚕、蝉衣、丹参、赤芍、红花等。
4.3 面部引经:面部居于高位,一般药物不易到达,此时可加少许疏风祛风药。风性轻扬,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可作为面部引经药。常用的面部引经药主要有:白芷、升麻、白僵蚕等,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使药物在面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 百拇医药
4.4 临床中的常用药:川芎有外散,上达巅顶,下通血海的作用;白芷走皮肤,助表散,作引经药;白僵蚕为虫蚁之品,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本经》载其能“灭黑黯,令人面色好”;何首乌能“黑髭鬓,悦颜色”;菟丝子擅于补肾益精,《甄权》称其“久服去面黑悦颜色”。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
[2]付丹丹,张 毅.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南中医,2005,25(5):83-86.
[3]万克英,罗立芳,余广松.复方活血化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6):368-369.
[收稿日期]2008-03-26[修回日期]2008-05-08
编辑/李阳利, 百拇医药(吴景东 顾 炜 尹 莹 金晓哲)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色素沉着) > 黄褐斑(肝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