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瘘的发病与修复进展(2)
Lahiri和Richard运用面动脉逆行肌粘膜瓣修复伴有牙槽嵴裂的硬腭前端的瘘口,将肌粘膜瓣从开放的上颌弓裂隙间转移,16个肌粘膜瓣中有12例完全成功,为腭瘘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舌瓣的替代方法。Ashtiani等[22]也提出面动脉肌粘膜瓣可以修复较大、瘢痕明显的复杂腭瘘,指出该轴形瓣蒂可蒂在前也可蒂在后,一般一侧足亦,如果缺损面积较大可取双侧,转移后修复成功率较高。但是如果蒂在前方,因为会影响咀嚼功能,需要在一个月左右断蒂。Bozolar[23]设计了一个Y形颊肌粘膜瓣,旋转180°用以延长软腭和修复腭瘘。Nakakita等[24]设计一蒂在牙槽嵴后端的颊肌粘膜瓣旋转覆盖硬腭的瘘口,瓣宽不超过1.5cm,以利供区关闭。通常皮瓣要越过磨牙,为防止蒂部可能咬伤,导致瓣远端坏死,需要佩戴一个可摘的保护器,术后10~14天行断蒂术,大约69%的患者完全关闭瘘口。作者认为如果瘘孔位于硬腭中份,不论大小如何均能取得满意效果。作者也指出此法有两个主要缺点:①关闭硬腭前份的瘘孔较困难,由于瓣的长度短于到瘘孔的距离,不可能一次关闭瘘孔,如用跳行瓣分期转移,则不论瘘孔位置如何均能关闭;②瓣不能太薄,蒂不宜太窄。由于瓣较大,有时患者有异物感;③需要二次断蒂手术,费时费力。Steele[25]将脱细胞真皮基质置于口腔面和鼻腔面之间,使得腭瘘的失败率由16.7%降到0。他认为该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以加强瘘孔组织的厚度,三层修复,从而大大降低了腭瘘修复后复发的可能。Kuran[26]报道了一种方法,命名为“三明治”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