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入路下颌角截骨术的应用解剖研究(2)
1标本和方法1.1 标本:选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改良氧化铅-明胶经颈总动脉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11具(男7,女4)22侧。
1.2 设计切口及解剖:于常规耳后切口位置分别向上、下延长:自颅耳沟上缘起经颅耳沟向下,绕过耳垂后继续沿下颌支后缘及下颌骨下缘走行至颏部;为清楚暴露本区域解剖结构加做耳前切口:自耳垂下方绕过耳垂沿耳前向上,与颅耳沟上缘切口会合后转向枕部发际边缘,并延伸至乳突附近。以实际手术入路为依据,由耳后皮肤至下颌角骨质逐层、以颅耳沟上缘为起点由近及远地进行肉眼解剖,微细结构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解剖。
1.3 观测相关指标:观察耳后、下颌角区域的解剖层次,行经每一层次的重要血管、神经的分布、走行特点及其与下颌角的位置关系。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02mm)分别测量下颌角顶点至耳大神经、颈外静脉、腮腺下缘、面神经颈支、面动静脉跨下颌骨下缘处、面神经下颌缘支的直线距离,记录测量结果。
1.4 数据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均以x±s表示。
2结果
2.1 下颌角区域的解剖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皮下脂肪、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和咬肌及胸锁乳突肌、下颌骨骨膜、下颌骨。
2.2 各层次的血管、神经的分布、走行及毗邻关系
2.2.1 皮肤与皮下脂肪层:该层未见重要血管、神经走行(图1)。
2.2.2 颈阔肌及耳后筋膜浅层:4.55%(1侧/22侧,左侧)可见耳大神经分支由耳后筋膜浅层表面穿出,穿出点位于乳突附近,沿耳后筋膜浅层表面斜向前上走行至耳垂及耳廓后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