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1)
自体脂肪作为一种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获取方便,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成本低廉等多项优点,且不存在异体填充物或者移植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和潜在的风险,已经频繁地用于软组织填充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而由于多种原因,如先天畸形、面瘫、外伤、肿瘤切除及衰老等引起的软组织缺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自体脂肪移植由于其来源于自体所以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但难以预测的吸收率仍然是其最大的缺陷。关于如何提高移植后脂肪存活率的问题,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的体内及体外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早在1893年,Neuber[1]就使用了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当时使用的是小块的脂肪组织来填充瘢痕,并且发现减小移植物的颗粒大小可以减少移植后的吸收,但操作不是很方便。1914年,Bruning[2]使用注射器将小颗粒脂肪组织注射到鼻部受区,使得注射的组织能够很好地量化并且简化了操作。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得脂肪移植在20世纪初期甚为流行,但是由于其填充后效果不能持久,逐渐又褪色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吸脂术的出现,使得注射吸脂后的副产物—半液态的脂肪来修复软组织缺损变得流行起来[3-4]。脂肪移植与吸脂术有机结合,在行其他部位吸脂术时便能够将吸出的脂肪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区,与传统方法相比,不用再专门获取脂肪并将其剪碎为小颗粒,大大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一举两得。然而,技术上虽有提升,移植物的存活率却仍然没有得到提高。尽管在此期间Carraway等[5-6]提出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脂肪移植物的存活率,但是不同的医师报道的存活率千差万别,哪种技术才是最优,脂肪成活率的数据及其他临床参数都未能得到统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