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55132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应用前的评估方法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盛 辉,田恒进,靖树林,王志勇,张治家
第1页

    参见附件(1898KB,3页)。

     3讨论

    3.1 足踝部、跟部、胫前下1/3软组织缺损多由外伤所致,以往采用交腿皮瓣修复,有长宽比例限制及一定时间的双下肢不适体位固定问题;采用多种类型的游离皮瓣移植或采用胫前、胫后动脉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缺损,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要牺牲肢体的主要血管,存在诸多弊端,有一定的失败率,不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1990年,Taylor等[1]通过解剖发现:腓肠神经周围存在一动脉血管网。1991年Bertelli等[2]首先报告了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992年,masquelet等[3]通过乳胶灌注证实了腓肠神经轴型血管岛状皮瓣切取的可能性,提出了皮神经伴行血管的轴型皮瓣即“神经营养皮瓣”的概念,并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于临床,获得成功。带皮神经伴行血管的顺、逆行岛状皮瓣为修复肢体创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顺、逆行转移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手术一次完成,不用牺牲肢体的主要血管[4],手术也容易操作,特别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我科自2003年以来,应用此皮瓣有一定的失败率,术后易出现皮瓣瘀血、青紫等明显的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的部分或全部坏死,复习此类病例笔者发现这些病例踝周多经过严重的暴力损伤,并且经过一次或多次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踝周组织经过皮下剥离,损伤了外踝处的动脉穿支和(或)深浅静脉交通支,而盲目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导致手术的失败。

    3.2 目前对此类皮瓣的静脉回流机制尚缺乏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4-6]:是经隐静脉、深筋膜静脉网交通支及旁路侧支归于深静脉系统, 并且皮瓣内动脉灌注压使其伴行的静脉充盈, 在静脉瓣处蓄积形成一定压力可突破静脉瓣,“迷宫式”向低静脉压的蒂部回流,但田立杰等认为[7]皮瓣内小隐静脉存在静脉瓣结构,只允许静脉血向心性流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9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