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治疗后应用冷疗敷料后皮肤温度与疼痛分值的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133KB,2页)。
激光治疗是美容皮肤科常见的治疗形式,根据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激光作用于皮肤组织时,产生反射、散射、透射及吸收。组织吸收光后,热能向邻近组织弥散,引起治疗区疼痛和肿胀。冷疗法是重要的护理技术之一,它利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局部或全身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退热和舒适的目的[1]。本实验于激光治疗后创面应用不同温度冷疗敷料冷疗,旨在评价不同温度冷疗敷料的作用效果。
1临床资料
28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9~54岁,平均为29.3岁。太田痣20例,褐青色痣8例,均采用维纳斯四波长美肤治疗仪进行治疗。
2治疗方法
冷疗敷料采用湿棉垫,以轻轻拧紧时不滴水为度,敷料太干,则保持冷的时间缩短,需频繁更换敷料;敷料太湿,呈水性则冷疗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水滴流出,创面易产生污染并使患者有不舒适的感觉。将湿度合适的冷疗敷料分别置入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均保存4h以上,制成冷藏组敷料和冷冻组敷料。进行冷疗前,敷料从冰箱拿出搁置室温中5min后测量温度。冷藏组敷料:温度为10.0℃~13.0℃,质地柔软,手感凉,能完全与激光创面重贴;冷冻组敷料:温度为1.0℃~3.0℃,质稍硬,手感冰冻,不能很好地和激光创面重贴,经1~2min后由于激光创面温度的影响,质变软,能完全与激光创面重贴。
患者激光治疗前1~2min,常规给予利多卡因气雾剂(商品名:利舒卡)表面麻醉治疗部位。激光治疗后根据应用不同冷疗敷料冷疗随机分成两组,即冷藏组和冷冻组,每组各14例,均每5min更换冷疗敷料,持续冷疗20min。同时采用香港CEM品牌远红外测温仪 DT-810(测量范围-30℃~260℃)测量激光治疗前、治疗即刻、冷疗后5min、10min、15min、20min的6个时段治疗区中心点的皮肤温度。并观察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应用疼痛NPIS(Numeric Pain Intensity Scale)分级法(如图1所示)从0~10的数字表示从无痛到最剧烈的疼痛,由患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圈出一个数字,表示疼痛程度,冷疗后每5min、10min、15min、20min各圈划1次NPIS。
统计学处理,统计数据以x±s表示,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激光治疗后患者经冷疗后均可使治疗区皮肤温度迅速下降,产生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冷冻组较冷藏组皮肤温度下降更快,疼痛缓解效果更好,均无冻伤、感染等并发症。在各时间点测得的皮肤温度见表1,疼痛分值见表2。冷疗5min、10min、15min各时段,冷冻组皮肤温度和疼痛分值下降速度优于冷藏组(P<0.05),冷疗20min后皮肤温度和疼痛分值两组无差异(P>0.05)。
4讨论
随着激光治疗水平的提高,激光已成为一些皮肤色素性疾病及浅表血管性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激光治疗这些疾病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光致发热作用。利用激光热效应爆破、消融、凝固、汽化等方式去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但激光在治疗这些疾病的同时也会对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热损伤[2]。激光治疗后,为减轻热损伤,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即刻冷敷,迅速降温,使热损伤降至最低[3]。冷敷一方面减轻热扩散,另一方面在降低局部血循环时也降低组织氧耗量,从而减轻热损伤[2]。但冷敷的最佳温度尚无定论。
临床上制作冷疗敷料的方法一般采用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来制作。普通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一般在-20℃,冷藏室在5℃~10℃。零度以下可能冻伤皮肤,为防止刚拿出冰箱的冷冻敷料冻伤皮肤,临床上一般将冷冻敷料在室温下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使用。本研究发现冷冻敷料在室温下搁置5min后,敷料由硬变软,测温为1.0℃~3.0℃,不会冻伤皮肤。而冷藏敷料在室温下搁置5min后温度为10.0℃~13.0℃。为明确这两种临床上常用的冷疗敷料的冷疗效果,本研究通过测量治疗区的皮肤温度和观察患者的疼痛分值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冷疗后5min、10min、15min时段,冷冻组皮肤温度和疼痛分值下降速度优于冷藏组,冷冻组敷料在快速减少激光对组织的热损伤,降低皮肤温度,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疼痛感方面优于冷藏组。但在冷疗20min时段,两组皮肤温度和疼痛分值差异无显著意义。意味着激光对组织的热损伤是“暂时性”影响,经过积极的冷疗作用后,患者的皮肤温度和疼痛感均能在有限时间内恢复正常和忍受范围。
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激光治疗后患者经冷疗后均可使治疗区皮肤温度迅速下降,产生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冷冻组较冷藏组皮肤温度下降更快,疼痛缓解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冷冻敷料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后应在室温下搁置5min,敷料刚好由硬变软时,温度在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3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