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1508KB,3页)。
3结果
3.1疗效:91例患者完成治疗随访,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5例;中途退出和失访11例,其中治疗组5例,对照组6例。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痤疮皮损(包括非炎症性皮损: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症性丘疹、脓疱)均得以有效改善,表明两种药物治疗痤疮均有效(见表1);但从疗效看应用4~8w后治疗组疗效更为满意(表1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治疗组在治疗8w时有效率达79.55%,而对照组为37.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对两组在接受治疗后其治愈率和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Ridit分析,分别计算疗程2、4、8w时两组疗效,治疗2w后两组疗效比较,均P>0.05, 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治疗4w后两组的治愈率(χ2=7.869,P=0.005)和有效率(χ2=18.898,P=0.0000)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8w后两组治愈率(χ2=12.774,P=0.00035)及有效率(χ2=15.978,P=0.00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见表2)。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照片见图1~2。
3.2不良反应:治疗组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6例,为用药局部轻中度刺激不适感,出现红斑、脱屑;对照组有7例出现用药后局部干燥、脱屑、红斑,均在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日晒后症状消失。两组中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4讨论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疾病,其发病机理与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漏斗部角化、内分泌失调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1]。异维A酸是第一代维A酸,具有以下作用: ①缩小皮脂腺, 抑制皮脂腺活性, 减少皮脂腺分泌;②抑制依赖皮脂环境生长的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③抗角化,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和促进其分化,可减轻毛囊口和皮脂腺导管口的角化;④还可影响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而具有抗炎活性。由此作用于痤疮发生的多个环节[2]。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降低皮肤脂质中致炎前介质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这既能抑制脂质活性,又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产生脂质,并能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产生抗炎作用,降低痤疮丙酸杆菌的比例[3]。外用的异维A酸红霉素复合制剂能很好地起到抑制皮脂、抑制上皮细胞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本组选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和复方维A酸凝胶,采用随机、开放性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分别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44例和45例,并对治疗结果和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①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和复方维A酸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均有效,皮损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5];对非炎症性痤疮(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炎症性痤疮(丘疹和脓疱)均达到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②单纯外用治疗轻、中度痤疮,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和复方维A酸凝胶均有效,治疗8w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疗效更为满意。
笔者认为这与两种药物中维A酸种类不同有关。异维A酸属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又名13-顺式维A酸,具有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腺分泌、减轻上皮细胞角化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目等作用;复方维A酸凝胶中所含维A酸,为全反式维A酸,主要影响骨的生长和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分化、角质溶解等代谢作用。两者在药理学上的细微差别可能决定了异维A酸治疗痤疮更为合适。本组研究也验证了他们疗效的差异。
总之,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好、安全性高,同时又是异维A酸和红霉素的复合外用制剂,具有治疗痤疮的多重作用,且性质稳定。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疗的一种很好的外用药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Del Rosso JQ,Baldwin H, Keri J,et al.Current approach to acne management: a community-based analysis[J]. Cutis,2009,83(6 Suppl):5-21.
[2]曹 莉,刘纯卉.异维甲酸联合螺内酯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7,18(8):117-118.
[3]Jones-Caballero M,Pedrosa E,Penas PF.Azithromycin puls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and pustular acne: efficacy, tolerability and safety[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0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