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1987180
细菌纤维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邱竣 柳大烈 张阳 乔锋丽 单磊
第1页

    参见附件(2324KB,4页)。

     1.3 羟脯氨酸(Hpr)含量测定[10]:组织学标本剔除皮下脂肪,用高精度电子称量重后放入玻璃皿匀浆,加入2㎎/ml胃蛋白酶溶液1ml,4℃冰箱过夜,16 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0.5 ml加6mol/ml浓盐酸1.5ml,封入安培瓶中,125℃烤箱3 h,冷却后加10 mg/ml氢氧化钠1.5 ml,调pH值至5~7,蒸馏水稀释至5 ml,取样本1 ml加入柠檬酸缓冲液0.5 ml、0.05mol/L氯胺-T 1ml氧化6min,加入3.15mol/ml过氯酸终止氧化5min,加入10%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ml,100℃水浴2min,显色后,562nm波长测定吸光度,标准管中加入10μg/ml的L-HPr,空白管调零,最终羟脯氨酸计算公式:每克组织中HPr含量(mg/g)= 测量管光度值÷标准管光密度×10(μg/ml)÷100÷标本重量。

    1.3 统计学处理:每组样本数据x±s表示,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t 检验及方差分析。

    2结果

    Hpr含量检测:兔耳创面在术后21天左右上皮化形成增生性瘢痕,此时给于瘢痕面不同处理后各时间点HPr 含量(见表1及图2)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A、B、C、D组在处理后第14天左右Hpr含量达到高峰期,E组在处理后第21天达到高峰,同一时间点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B、C组与E组Hpr含量比较:E组含量最高,存在显著差异P<0.01;A、B、C组与D组Hpr含量比较:D组含量较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 A、B、C组Hpr含量比较:A>B>C。

    3讨论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葡萄糖以β-1,4-糖普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许多不同于植物纤维素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适应性和无过敏反应,以及高的持水性和结晶度、良好的纳米纤维网络、高的张力和强度,尤其是良好的机械韧性等优良性能[11-13],其在医学材料上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实验主要在BC用于减轻增生性方面进行研究。

    从以上图表中发现BC能明显增加羟脯氨酸含量且在作用后14天达到最高水平。BC组和疤痕贴组瘢痕面Hpr含量高峰提前至创面上皮化后第14天,未处理阴性对照组瘢痕面Hpr含量高峰期在创面上皮化后第21天。BC组瘢痕面的Hpr含量一直低于未处理阴性对照组,但高于疤痕贴组。不同持水性的BC组Hpr含量也有差异,BC(1:5)>BC(1:6)>BC(1:8),即随着持水性的增加,Hpr含量降低。说明BC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并且有持水性依赖关系。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是由于成纤维细胞持续合成大量的胶原纤维导致胶原纤维在皮肤中过多沉积而引起的,BC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下面进一步探讨BC减轻增生性瘢痕的机制,首先BC膜具有高持水性:HS的经皮水分丧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及萎缩性瘢痕,并且角质层的的生长周期是正常皮肤的两倍,这表明HS的角质层保水功能明显不足[14],BC作为一种外用贴敷膜,具有超高的持水性, 能吸收60~700倍于其干重的水分[15],能使局部内环境保持稳定,胶原合成减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胶原纤维排列趋向正常,在瘢痕表面起到了一种类似皮肤角质层的作用,它减少皮肤水分蒸发,减少毛细血管充血,减少肥大细胞活动,从而减轻肿胀,减少胶原沉积和瘢痕增生,对瘢痕增生起到了预防及治疗作用;其次BC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国内学者认为[16]HS内表现为一种缺血、缺氧的状态,BC由于其内部有很多“孔道”,它具有良好的氧气及二氧化碳通透性,对皮肤及瘢痕表面的气体交换不构成任何障碍,即不影响皮肤的正常呼吸。应用BC这类接触性贴敷材料就起到一种类似皮肤角质层样的作用,通过增加气体通透性,从而减少了对毛细血管的刺激,这样就抑制了毛细血管的增生,减少了胶原的沉积,从而达到控制瘢痕增生的目的。

    本实验在动物模型上研究结果说明BC膜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优良的生物敷料。但BC膜能减轻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付小兵,王德文.创伤修复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

    [2]马霞,陈世文,王瑞明,等. 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7):45-48.

    [3]陈世文,马霞. 生物新材料细菌纤维素对深Ⅱ度烧伤大鼠皮肤的治疗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1):8083-8086.

    [4]马霞, 张华, 陈世文,等. 生物新材料细菌纤维素与深Ⅱ度烧伤大鼠皮肤的创面愈合[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4):6793-6796.

    [5]马霞,张华,陈世文. 细菌纤维素膜作为创伤性敷料的可行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4(12):2267-2264.

    [6]石冰,柳大烈,马小峰. 胎兔皮肤在正常发育及创伤愈合过程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比较[J].沈阳部队医药,1999,12(4):295-298.

    [7]Morris DE,Wu L,Zhao LL,et al . Acute and chronic animal models for excessive dermal scarring :quantitative studies[J]. Plast Reconstr Surg,1997,100(3):674-681.

    [8]李荟元,刘建波,夏炜,等. 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5):276-278.

    [9]李荟元,刘建波,兰海. 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6): 655-657.

    [10]张阳,柳大烈,李希军,等. 注射透明质酸对兔耳瘢痕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24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