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1)
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开发构建组织工程皮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种子细胞的来源是目前困扰组织工程的问题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类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骨、软骨、肌肉和脂肪等多种间充质组织。无论从它的来源、分离方法还是可分化组织类型来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在体外长期培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多向分化的潜能,遗传背景稳定。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968年,Friedenstein等[1]利用自然贴壁法从获得的骨髓基质细胞中首先证明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并发现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的贴壁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等,而且这些细胞经过20~30个培养周期仍能保持其多向分化潜能[2]。Conget等[3]发现人BMSC中约有20%处于静止期,足以维持增殖分化所需的细胞供给;体外培养扩增中,不自动分化。实验证明机体内除了骨髓外,在脐血[4]、外周血[5]中也存在有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与BMSC分化方向一致[6]。目前,BMSC的表面标志尚不确定。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到的结果显示BMSC的表面抗原具有非专一性,它表达了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主要包括:CD105(SH2)、CD73(SH3、SH4)、CD29、CD44、CD54、CD90、CD106、CD120a、CD124、CD106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