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2期
编号:12083672
黄褐斑的治疗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第2期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分布于面部,严重影响美观,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病因是日晒、内分泌失调、遗传、情绪、化妆品等,其中日晒因素最为重要。中医认为黄褐斑病因为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使颜面失于荣养而发生本病。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证、脾虚肝郁证和肝肾阴虚证三型,其中肝郁气滞是临床主要病因。黄褐斑为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治疗包括去除诱因,避免过度日晒,使用宽光谱防晒霜,避免使用避孕药、含香料及重金属的化妆品和光毒性药物等,目前仍没有单一特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越来越趋于联合治疗,如外用药物联合系统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激光和强脉冲光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黄褐斑的治疗,出现了外用药物、中西医治疗联合激光、强脉冲光等综合治疗措施,提高了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相应地减少了并发症。本文就黄褐斑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1.1氢醌:又名对苯二酚,可以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影响黑素的形成。氢醌的作用机制还包括抑制DNA和RNA复合体,剥蚀黑素小体和破坏黑素细胞。氢醌的治疗效果依赖于它的浓度、基质和产品的化学稳定性,常用的浓度是2%~5%,氢醌在面部受累区均匀涂抹,2次/天。安全性和耐受性: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局部瘙痒、烧灼或刺痛感,还有接触性皮炎,4%氢醌较2%氢醌更易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使用浓度大于或等于5%的氢醌被报道可引起原发性刺激反应、接触性皮炎和炎症后色素沉着。另外,还有引起外源性褐黄病、胶样粟丘疹的可能[1]。

    1.2 熊果苷:对酪氨酸酶呈现很强的抑制作用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