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79053
放射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肇阅 张荣明 钟瑞佳 黄超 邢爽 吴存刚
第1页

    参见附件。

     Key words:hypertrophic scar;radiotherapy;collagen fibers; electron linear accelerator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也称之为肥厚性瘢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理性瘢痕,其形成是由于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解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和过度沉积[1]。增生性瘢痕常发生在外科手术、外伤和烧伤后,不仅影响了美观,而且会出现瘙痒、疼痛等症状,甚至能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2]。因此,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成为了美容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都达不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增生性瘢痕的放射治疗始于 1906 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既可作为增生性瘢痕的首选治疗模式,也可以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因为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据国外报道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达91%,手术后为40%~94%,与我国临床报道相似[3]。而单独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复发率也超过50%[4]。但由于相关的基础研究较少,利用放射的方法治疗瘢痕尚未达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即影响了放射治疗的效果,也增加了并发症。而对于放射治疗的最佳时间和合理剂量的确定,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拟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Mev高能电子线,在总照射剂量相近的情况下,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进行单次不同剂量和不同次数照射,寻求最佳单次照射剂量和照射次数,为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实验试剂 、仪器及来源见表1。

    1.1.2 实验材料:健康清洁级三四月龄日本大耳白兔18只,雌雄不限,体重范围1.5~2.0kg,由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模型制作:选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的36个耳朵,耳缘静脉3%戊巴比妥钠(1.5mg/Kg)注射麻醉,麻醉生效后,剃去耳腹侧兔毛,常规消毒铺巾,在无菌条件下每只兔耳腹侧面用自制打孔器制作直径为6mm的圆形全层皮肤(深达软骨膜)缺损创面10个,创面间隔1.5cm。各组实验动物在喂养期间活动及进食水情况良好,均存活。共计360个缺损创面模型。每三只兔子为一组,随机分为6组。其中1组作为对照组(60个创面),其余5组作为照射组,将照射组随机编号分成200cGy组(A组)、400cGy组(B组)、600cGy组(C组)、800cGy组(D组)、1000cGy组(E组),每组60个创面。照射组术后立即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Mev高能电子线照射兔耳腹侧面创面。照射方案为:A组(2000cGy连续照射10天,每日一次,单次照射剂量200cGy)、B组(2000cGy连续照射5天,隔日一次,单次照射剂量400cGy)、C组(1800cGy连续照射3天,隔3日一次,单次照射剂量600cGy)、D组(1600c连续照射2天,隔5日一次,单次照射剂量800cGy)、E组(2000cGy连续照射2天,隔5日一次,单次剂量1000cGy)。创面采用暴露法,被照射创口周围用铅板防护。实验动物模型制作一个月后,对照组和照射组均切取瘢痕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及组织学观察分析。

    1.2.2 标本的处理:照射组取材范围包括创口周围部分皮肤及创面下部薄层肌肉组织。将标本组织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后行HE染色。电镜标本按照实验试剂盒所指示步骤制作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规石蜡切片脱腊和水化后,PBS(0.01M,pH7.4)漂洗3次,每次5min;3%H2O2去离子水孵育10min,枸掾酸盐抗原修复液高温高压修复2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后PBS漂洗3次,每次5min,去除剩余PBS液;滴加稀释的一抗后,37℃孵育90min,PBS冲洗3 次,每次2min;去除剩余 PBS,滴加PV - 9000 试剂1(聚合物辅助剂)50μl,37℃孵育20min,PBS冲洗3次,每次2min;去除剩余 PBS,滴加PV - 9000 试剂2(辣根酶标记羊抗兔/鼠Ig G多聚体)50μl,37℃孵育30min,PBS 冲洗3 次,每次2min;每张切片滴加100μl新鲜配制的DAB溶液,显微镜下控制染色10min;蒸馏水冲洗,苏木精复染1min,PBS冲洗返蓝,梯度酒精脱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镜下观察,拍照。

    1.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统计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情况:对照组的60个创面模型中,从第4天血痂形成,触之易脱落、出血,未发现瘢痕形成;第8天时,血痂形成比较牢固,未发现瘢痕形成;第11~13天时,创面开始愈合,血痂自动脱落,显露粉红色瘢痕组织;术后第12天开始,瘢痕组织逐渐高出皮肤,呈现淡红色,厚度约为兔耳厚度的1.5~2倍;术后30天时,60个创面,共形成增生性瘢痕48个,占80.0%,未形成增生性瘢痕12个,占20.0%。

    2.2 不同照射方案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高能电子线照射组观察增生性瘢痕变化的过程与对照组相同。创伤7天后,A组、B组实验模型创面均无明显感染迹象,创面收缩变小明显;C组个别实验模型创面出现感染,经过创口抗感染处理后,情况好转;A、B、C3组实验模型创面,平均14天后,创口开始愈合;D组与E组,实验模型创面多处出现感染现象,伤口红肿、化脓、腐烂,创口经过抗感染处理后,仍未见明显好转。D组与E组,照射剂量对创口愈合的副作用较大,所以该两组的实验模型未纳入实验研究。

    照射组A组,术后30天时,共形成增生性瘢痕28个,占46.7%,未形成增生性瘢痕32个,占53.3%;B组术后30天时,共形成增生性瘢痕23个,占38.3%,未形成增生性瘢痕37个,占61.7%;C组术后30天时,共形成增生性瘢痕36个,占60.0%,未形成增生性瘢痕24个,占40.0%;将照射后各组形成增生性瘢痕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单次照射剂量,形成增生性瘢痕的数量不同。各剂量之间比较见表2。

    2.3 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1个月时瘢痕模型发现,表皮细胞层数较少,排列紧凑,上皮乳头消失,真皮层明显增厚,主要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成纤维细胞呈环形或旋涡状分布。其间见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排列致密且紊乱。见图1。

    观察6Mev高能电子线照射组1个月时瘢痕模型发现,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血管数量少于对照组,随着照射量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越少,胶原纤维也变的稀疏。见图2~4。

    2.4 不同照射方案对VEGF、ACTIN表达的影响: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VEGF及ACTIN的表达情况见表3、3。免疫组化发现对照组VEGF、ACTIN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3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