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75867
穴位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黄褐斑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王雪芹
第1页

    参见附件(1348KB,2页)。

     黄褐斑又名“黧黑斑”、“肝斑”、“蝴蝶斑”等,以面颊、额颞、唇周等部位出现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征,青壮年女性多发。系一种色素代谢功能障碍性皮肤病[1]。近年来,笔者在中药、针灸等基础上运用穴位加面部注射中药针剂治疗黄褐斑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100例,均为女性,年龄25~50岁,平均为35.48岁,疗程7个月~15年。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年龄25~50岁,平均为36.33岁;对照组30例,年龄25~47岁,平均为34.76岁。患者皮损大多是较大块的斑片,以颧骨两侧分布为主,有少部分延及两侧颞部至额头,颜色较深,有的甚至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一次及以上的祛斑化妆品、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后无效或复发,有些患者的斑片甚至较之以前更加严重。

    2 方法

    2.1治疗组:穴位注射加局部注射中药针剂,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膈俞、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地仓、颊车等穴位。具体做法如下:将穴位按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吸取药液,与皮肤呈垂直方向刺入肌内约0.5寸深,抽无回血,缓缓注入药液,每周2次,10次1个疗程。每次选4~6个穴位,注入药液1~2支,治疗3个月(共2个疗程)。局部取阿是穴,斜刺入表皮后即可注射,表面隆起一小皮丘即可。药液根据病情确定,如脾虚致血虚:表现为色斑隐隐,边界不清,伴神疲乏力,饮食不佳,脘腹胀闷或带下清稀,舌淡,苔腻,脉弦滑[2],用当归注射液;气滞血瘀:表现为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月经色暗有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用川芎注射液;肝郁血瘀:表现为面部红褐色斑片多呈地图样,不均匀,伴有月经不调,经前色斑加深,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伴有胸胁胀闷,舌苔薄白,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滑,用丹参注射液;偏肝肾虚:表现为面部深褐或黑褐斑片,状如蝴蝶,边界尚清,伴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沉细,用胎盘和维生素B12注射液[3]。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以心俞、肝俞、膈俞为主,气血不足型以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为主。此外,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均应注意保持良好情绪,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防晒并及时涂抹防晒隔离霜。

    2.2对照组:普通美白洁面乳洁面,美容院常规护理,美白按摩膏按摩,普通美白补水面膜敷脸,然后外涂氢醌霜,口服维生素C 200mg,维生素E 100mg,每日3次。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3 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色斑完全消退,肤色正常;显效:色斑大部分消退或缩小,皮损恢复面积≥60%;有效:色斑部分消退或缩小,60%>皮损恢复面积≥30%;未愈:色斑无明显改变或消退不足30%。有效率以治愈加显效计算。

    4 结果

    4.1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治愈率71.43%,对照组3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70,P <0.01),治疗组有效率85.72%,对照组53.33%,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2.08,P<0.01)。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照片见图1~2。

    4.2 不良反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后期个别患者皮肤有过敏、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

    5 讨论

    中医认为,黄褐斑虽长于面部,但根在脏腑,病机主要是肝郁气滞、劳伤脾土、虚劳伤肾、外感风邪等。肝藏血,主疏泄条达,如肝郁不舒,则气血郁结;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乃后天之本,若脾虚失运,或水湿、痰饮阻络,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气血生化乏源;肾为先天之本,若肾阴不足,精、血、津乏源,则虚火上炎,火燥结于面。因此,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血悖逆,气血郁滞,颜面失于荣养。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5]

    西医认为本病多因妊娠、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镇静药等引起,也可因慢性病,如肝病、结核、甲状腺疾病、内脏肿瘤等继发本病。色素斑限于面部曝光部位,常在春夏季日晒后诱发或加重,提示日晒是本病的促发因素,且面部肤色越深者发生的机会越多;色素沉着的原因可能与雌激素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体、孕激素促使黑素体的转运和扩散、黄体酮促进色素沉着的发展有关;还有研究认为与血清铜增高,血中硫基值下降,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血清锌、维生素A、维生素E下降等因素也有关。此外,本病与精神紧张、忧郁和精神创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疗法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整经络气血阴阳的原则,运用穴位注射药物,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治疗作用。通过穴位、药物、针刺联合达到治病目的。一方面药物和针刺直接刺激穴位,使之产生经络效应,发挥功效;另一方面,进行穴位注射后,药物沿着经络经气直达病所,发挥药理作用。同时,直接局部注射,更能快速消除瘀斑,标本同治,治疗的速度和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尤与肝脏关系密切。三脏功能的失调均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悖逆,气滞血瘀,气血精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而发黄褐斑,在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滋阴补肾的经络调整方法,消除已经形成的斑片,抑制色斑的产生,标本兼治以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柴 雁,刘兰林.中医美容驻颜点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57.

    [2]齐凤军.针灸注射整形美容实用技术[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