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01106
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参与皮肤扩张的可行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王晓燕 郑岩 孟宝玺 夏炜 马显杰 王志军
第1页

    参见附件。

     1.2.1 BM-MSCs的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解剖乳猪双侧股骨,用PBS冲出骨髓,1.077g/ml Ficoll分离液分离(1500rpm,30min),取界面单核细胞层离心洗涤后接种于含完全培养基(DMEM +10%胎牛血清)的培养瓶中,于37℃,5%CO2饱和湿度的孵箱内培养,48h换液,待贴壁细胞培养达80%~90%融合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培养。

    1.2.2流式鉴定BM-MSCs及细胞标记:取培养至第三代的BM-MSCs,0.25%胰酶消化,400μl的PBS重悬,调整细胞浓度为5×105/ml,分别加入FITC标记的鼠抗猪CD90、CD34、CD45、CD29抗体,4℃避光孵育30min,PBS重悬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后的BM-MSCs加入2μg/ml的CM-DiI溶液孵育,PBS洗涤后制成含细胞数量约25×106/ml的单细胞悬液。

    1.2.3实验分组:A组:植入扩张器后,耳缘静脉注射DiI标记的MSCs细胞悬液6ml,含细胞约1.5×108;B组:植入扩张器后,耳源静脉缓慢注射PBS 6ml。

    1.2.4 扩张模型:小型猪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在脊柱两侧各设计3个皮瓣,皮瓣中心上文出4cm×4cm大小面积。距脊柱2cm作纵行切口,深达深筋膜,按扩张器基底部大小在深筋膜浅层分离出4cm×6cm的皮下腔隙,置入80ml矩形单向扩张器,分层缝合皮肤。各组每隔三天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0ml。

    1.2.5 扩张面积的测定:扩张后第7、14、28天分别测量两组标记面积,共48个扩张皮瓣,每组每个时间点扩张皮瓣为8个。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皮肤的扩张面积。

    1.2.6 冰冻切片观察DiI细胞的比例和分布:分别取两组扩张后第7,14,28天的新鲜皮肤标本,连续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200×)避光观察DiI细胞在扩张皮肤中的比例和定位。

    1.2.7 SDF-1在扩张局部表达量的观察:取各组扩张第14天的皮肤组织,提取总RNA后常规反转录,半定量PCR检测引物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分析目的基因趋化生长因子SDF-1相对表达量。以GAPDH为内参。

    1.2.8 统计方法: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6.0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而两两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参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M-MSCs的培养、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BM-MSCs呈多角形或梭形,12天左右细胞达到单层汇合的80%~90%。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BM-MSCs不表达CD34和CD45,但表达CD29和CD90。

    2.2 BM-MSCs标记结果:CM-DiI染色标记传代后的细胞,用计数板计数,比较同视野白光及荧光下细胞数目,可见细胞均匀分布,荧光明亮,细胞标记率>99%。

    2.3 面积测定:随着扩张时间延长,两组扩张皮瓣的标记面积增加,且实验组增加较多,扩张第28天,A、B两组扩张面积分别为(32.54±0.88)cm2、(30.11±0.58)cm2(P<0.05)。

    2.4 扩张皮肤冰冻切片结果:分别取两组扩张第7、14、28天皮肤,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结果显示A组扩张皮肤第7天仅见少量CM-DiI标记细胞分布,14天时可见CM-DiI标记细胞聚集,随着扩张时间延长,标记细胞增多,主要分布在真皮层。B组皮肤内未见标记细胞(图1)。

    2.5SDF-1在扩张局部的表达量结果:半定量PCR检测结果:目的基因条带亮度A组高于B组(图2)。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A组SDF-1的表达量为B组的5.8倍(P<0.05)。以GAPDH为内参(图3)。

    3 讨论

    3.1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多项分化能力、低免疫源性、易获得培养等优点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1-2]。在皮肤创伤修复方面,大量研究证实移植的BM-MSCs参与皮肤的损伤修复过程[3-6],BM-MSCs有很好的可塑性,能够动员到受损组织局部,成为结构组成细胞[7-8],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移植到创面上的异体BM-MSCs能够通过分化为皮肤细胞和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9]。Yaojiong wu和liwen chen等的研究也证实了静脉给予的异体BM-MSCs通过分化和旁分泌作用促进了伤口愈合和皮肤新生[10]。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会向缺氧环境迁移[11],扩张皮肤在扩张期处于缺氧状态,因而极有可能趋化BM-MSCs到扩张区域。本实验通过将CM-DiI荧光标记的BM-MSCs静脉移植入皮肤扩张模型,旨在探讨异体移植的BM-MSCs能否迁移至扩张区域并促进扩张局部皮肤的新生。

    3.2 CM-DiI是一种亲脂性荧光染料,易嵌入生物质膜内而标记整个细胞膜[12]。CM-DiI标记对细胞的活性、发育或其它基本的生理特性无明显影响[13],不容易在标记与非标记细胞之间传递,且荧光保持时间长,可作为体外培养细胞所特有的标记物以区分在体细胞。本实验采用CM-DiI标记猪 BM-MSCs后,结果显示标记效率达99%,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明亮的红色荧光,于标记后 28天仍然保持较清楚的荧光,也证实了移植的BM-MSCs向扩张区域的迁移。

    3.3 众多体内外实验表明细胞因子可以影响干细胞移植的微环境[14],进而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迁移及分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属于趋化因子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证实SDF-1能够充当骨髓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化学引诱物[15],同时它也可以增强骨髓干细胞的运动能力[16],Lee等[17]体外实验也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其趋向迁移。本实验结果显示移植细胞组SDF-1分泌量较对照组增高,从而诱导移植的BM-MSCs向扩张区域迁移,在局部起到促进扩张皮肤新生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2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