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332323
眶下神经血管三维重建在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邱爽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运用分体重建技术,构建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内的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图像,与头颅三维图像配比,显示其在病灶内的走行、位置,为手术切除、整形提供参考。方法:将患者的CT数据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病灶区眶下神经血管进行提取、三维分体重建,与整个头颅骨性三维影像进行配比、显示、定位。参考该重建影像进行术中操作,运用病灶的部分切除整形及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矫正患者面部对称性。结果:病灶区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立体影像显示清晰,其三维走行、位置明确,以此为依据,术中操作准确顺利,在病灶切除、整形过程中眶下神经血管得以完整保留。结论: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分体重建技术对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设计、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维重建;眶下神经血管;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部分切除;颧骨“L”形形截骨降低术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1-1892-0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FD),又称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良性的骨组织病变,其特点是正常的骨组织被纤维-骨结缔组织所取代,其组织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变性[1]。1938年Lichtenstein[2]首次以fibrous dysplasia命名并描述该疾病。该疾病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60%发生于20岁以前,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该病的发病率有学者报道为1:30 000[3]有学者统计,FDB较常见,在良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占8.8%,是最常见的肿瘤样病变,占48.2%[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可分为单骨型 (monostotic type),多骨型(polyostotic type)。单骨型的患病率较多骨型高6倍[5]。也有学者将同一区域、相邻多骨的类型称为“monofocal”(单病灶)型[6-7]。所有罹患骨纤维异常增殖的患者中有50%~100%的累及颅面部。常见病变骨局部膨隆、增大,导致面部不对称、咬合平面倾斜、牙齿移位或缺失[8],甚至出现巨颅和“狮面”[9]。对于累及额骨、眼眶、蝶骨、颅底等的病变,则可引起视神经压迫、视力受损、眼球突出、眼眶移位、复视、视野缺损、颅内压升高、颅神经受损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等[10]。侵犯神经的并发症包括三叉神经损伤、听力缺失、癫痫、嗅觉减退等[11-12]。鼻腔、上颌窦、神经孔可因病变累及而狭窄,但极少完全闭塞。眶颧上颌区是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最常累及的部位[13]。

    眶下动脉和眶下神经是眶颧上颌区的重要结构。眶下动脉起自上颌动脉,经过眶下裂、 眶下沟、 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供应下眼睑、上唇、鼻外侧的面部。眶下神经是面部重要的感觉神经,起源于三叉神经的上颌支,它主要分布于下眼睑、鼻旁、鼻中隔、面颊部、上唇皮肤。另外,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灶切除手术本身就容易出血,如果术中再损伤到眶下动脉,那么大出血的风险就明显增加了。所以,在眶颧上颌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治疗中,保护眶下神经血管束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完整保留眶下神经血管束也是病灶切除、整形修复手术操作的一个难点。为此,本科室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于术前对眶下神经血管进行三维分体重建,定位其走行、位置,指导手术操作,从而使眶下神经血管束在术中得以完整保留,避免了患者相关区域血供和感觉的损失。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自2008年12月~2012年6月累及眶颧上颌区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者,共计7例(男2例,女5例),年龄22~26岁,平均24岁。

    1.2 三维重建:采集患者术前螺旋 CT 影像(层厚 0.75mm),以 DICOM 格式数据保存,再将其导入医学重建软件 MIMICS中,根据需要调整到骨窗,运用阈值分辨的方法(阈值 207~3021HU),提取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构建出患者术前的三维头颅模型,以 STL格式输出保存。

    1.3 眶下神经血管分体三维重建:在二维 CT 扫描影像界面中,调节合适的对比度,使得眶下神经血管较为清晰的显示。运用神经构建工具,在二维的横断面 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每一层影像上,用手动描取的方式标注出眶下神经血管的断层影像。当完成了整个眶下神经血管的二维标定后,运用三维分体重建功能,得到眶下神经血管的三维重建走形。通过更改三维头颅模型的透明度,使重建出的眶下神经血管三维走形和整个头颅都同时得以清晰显示,此时即可对眶下神经血管走行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测量(如图1)

    1.4 眶下神经血管定位:以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深度为参考,在矢状位上病灶最突出点建立坐标轴,以定位眶下神经血管束的位置(如图2)。

    1.5手术要点:在鼻插管全麻下进行,采用口内上颌前庭粘膜切口及下睑缘皮肤切口联合入路。根据术前眶下神经血管束的三维重建和测量,骨膜下小心剥离,良好显露病灶区域,注意保护眶下神经血管束的完整性。按术前设计,手术方式均采用:病灶部分切除整形术、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14]。以术前眶下神经血管束的三维重建、定位为参考,在术中用游标卡尺、钢尺测量截骨深度及眶下神经血管到尖牙的距离,以此定位眶下神经血管的走行。以骨凿、刮匙分区域切除病变骨质,再以磨球钻打磨,其范围及深度以健侧为参照,面部表面触之平整为宜。

    1.6 术后面部感觉检测:于术后第10天以细棉签检测面部浅感觉、以振动音叉检测振动觉、以冷热水检测凉温觉。

    2 结果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0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