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2332339
A—T推进皮瓣修复产妇腹部直线切口瘢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李刚 田治国 窦建华 徐倩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A-T推进皮瓣修复腹直肌切口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下腹部瘢痕切除,形成长三角形创面,在创面邻近处设计A-T皮瓣,将两侧缺损松弛的腹直肌收紧缝合;A-T皮瓣向中间推进修复创面。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共成形腹部瘢痕36例。结果:本组36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年,切口纹理走向和腹部外形近似横切口,瘢痕轻微,腹部平整,效果满意。结论:A-T推进皮瓣是修复腹直肌切口瘢痕理想方法之一,术后腹部收紧,外形平整,基本达到横切口的外形。

    [关键词]腹直肌切口瘢痕;皮肤缺损;A-T推进皮瓣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1-1930-02

    腹直肌切口瘢痕是临床常见的腹部瘢痕畸形,剖腹产纵形切口术后腹直肌和腹部皮肤松弛,由于腹腔压力大及皮肤张力关系,术后大部分患者下腹部瘢痕明显增宽,后期瘢痕呈凹陷畸形,形成“A”形瘢痕,严重影响腹部外形美观。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笔者对36例腹部腹直肌切口瘢痕行切除瘢痕和吸出过多的皮下脂肪,使分离的腹直肌缝合靠拢,提紧松弛的腱膜,形成A-T推进皮瓣修复手术切口,恢复腹壁正常外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36例,女性,年龄30~58岁,均为下腹腹直肌切口形成“A”形瘢痕,瘢痕下段宽达2~2.8㎝,无瘢痕增生体质。

    2 方法

    2.1手术设计:将瘢痕标记成“A”形,其长轴作为三角形的纵轴,设计近似等腰三角形△ABC,且BC长度小于△ABC的高;作BC的延长线DB和CE,并尽可能顺应皮纹方向,二者长度均为BC的1~2倍;皮瓣纵轴尽可能与皮纹或SMAS筋膜方向一致,DE设计在皮纹线等隐蔽处,使术后切口线隐蔽;BD尽可能与CE等长,必要时,也可在D、E两处设计Burow′s皮瓣作为辅助,避免对合切口后产生“猫耳”畸形[1](图1)。

    2.2手术过程:局部肿胀麻醉下,吸出腹部皮下堆积脂肪[2],按设计标记,切除瘢痕,把缺损修剪成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在腹直肌上层潜行充分剥离形成皮瓣ABD和ACE,如张力较大,则适当增加BD与CE辅助切口线的长度,并将游离范围扩大。游离切口皮下组织层,至切口对合时无张力时为止,并注意避免损伤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而造成皮瓣末端缺血坏死。并根据皮瓣局部张力情况,可在D、E的两端或一端设计Burow′s三角皮瓣,以纠正由于皮瓣推进而引起的切口两边的不等长[3]。将皮瓣ABD和ACE向△ABC缺损区推进A-T,分离解剖完成之后,进行腹壁缩紧缝合。首先间断缝合拉紧下腹腹直肌前鞘,必要时再缝合上腹腹直肌前鞘。有时在下腹两侧需要转移腹外斜肌筋膜瓣,两侧腹外斜肌行8字缝合,以便再次缩紧下腹,切口间断、无张力缝合,术后腹部术区加压包扎,7天后拆线。

    3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1例"T"接口处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为Ⅰ期愈合,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色泽正常,术后随访1~2年,外观近似横切口效果,无继发瘢痕畸形。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汉族,37岁,下腹部剖腹直切口瘢痕10余年,瘢痕呈上窄下宽的“A”字形,无增生情况,下段最宽处约3㎝。切除瘢痕后缝合下腹腹直肌前鞘,收紧松弛的腹直肌,以A-T推进皮瓣修复缺损。术后瘢痕纹理走向近似横切口,外形平坦,无畸形,效果满意(图2)。

    5 讨论

    腹部剖腹产瘢痕难看是源于剖腹切口方式,横切口较为自然,纵切口大都显丑陋,小腹皮肤自然纹路是水平的,剖腹产后横切口的张力最小,只要医生缝合技术良好,患者不是特殊体质,术后瘢痕大多不明显,选择直切口都是情况紧急或者难产才不得已而为之。我们用A-T皮瓣形成近似横切口的自然纹路。腹直肌切口的患者下腹部正中瘢痕明显,形态畸形,部分患者有下腹脂肪堆积、松弛等畸形,瘢痕形成箍桶样畸形,是广大妇女的心病。选择合适的方法修复瘢痕畸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从美学角度和患者心理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设计并加以塑造,兼顾对功能和外形的恢复[4]。陈旧性剖腹产腹直肌切口瘢痕由于腹腔压力和孕期腹直肌松弛,其畸形大都为上窄下宽“A”形畸形,下段的缺损是修复的难点,瘢痕切除后,因为张力的原因,实际产生了一定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邻位局部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5-6],其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组织相近,在不破坏其他部位外形结构的前提下,可修复局部缺损。我们常用的局部皮瓣有V-Y推进皮瓣、A-T皮瓣、菱形皮瓣、双叶皮瓣、“风筝”皮瓣等。A-T皮瓣是利用创面周围皮肤的弹性和可转移性,在缺损区下段设计皮瓣,自浅筋膜层剥离掀起皮瓣,向缺损区推进滑行而覆盖创面。必要时短轴两端辅以Burow′s三角皮瓣,可减少皮瓣对和张力,A-T皮瓣和Burow′s三角皮瓣为整形外科常用皮瓣,常配合使用能够弥补各自的不足并体现各自的优点[7-8],同时还可以顺皮纹将切口线设计为类似弧线剖腹产的弧线,切口张力分散,瘢痕纹理流畅自然。

    A-T皮瓣以其变化形式的多样性在整形美容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腹部瘢痕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力求兼顾动态功能与静态外观的和谐。该方法设计操作简单,皮瓣血运良好,术后瘢痕轻微,是解决腹直肌直线瘢痕缺损的实用性方法。

    [参考文献]

    [1]乔星,程定,马少林,等.A-T皮瓣修复眼周基底细胞癌皮肤缺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6):346-348.

    [2]马桂娥,黄秀珍.脂肪抽吸术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1(3):197.

    [3]范东良,郭澍,韩思源,等.Burow's楔形皮瓣联合A-T皮瓣在头面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3).148-150.

    [4]戚可名.女性美容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名军医出版社,2001:647- 648.

    [5]王志强,丁德生,刘洋,等.局部皮瓣在颜面外伤软组织缺失修复中的应用[J].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20(7):400-402.

    [6]薛春雨,邢新,李军辉,等.多种局部皮瓣联合修复面部较大范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8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