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内眦赘皮的临床研究进展(1)
先天性内眦赘皮常见于东方民族,又称蒙古皱襞,是遮于内眦角前方的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形皱襞,表现为内眦间距增宽、鼻梁平阔,有时会造成假性内斜视的感觉[1]。据统计[2-3],亚洲人群内眦赘皮的发生率为40%~90%。婴幼儿期的内眦赘皮可随鼻梁发育而减轻消失,但大部分东方人种在青春期后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美观时可行手术矫正[4]。长期以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内眦赘皮的成因及分类,从而改进其矫正方法。笔者就先天性内眦赘皮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解剖进展
1828年,Schon[5]首次对内眦赘皮进行了描述,最初认为内眦赘皮是内眦部皮肤过多、鼻根发育不全所致,但梭形或箭头样切除内眦皮肤的术后效果并不满意。1932年,Von Ammon和Blair[1]提出内眦赘皮是由于内眦部垂直向的张力过大,内眦部皮肤分布不均(水平向过多,垂直向不足)引起。1989年,Jordan和Anderson[4]认为内眦赘皮与其下过多的眼轮匝肌纤维引起该处皮肤的异常张力有关。2000年,Lee等[6]经尸体解剖发现起自内眦韧带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斜行止于本身也含有一些纤维的内眦赘皮处,且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内眦赘皮矢状切片发现有两束纵向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从泪腺管深处发出升至内眦部皮下组织,认为内眦赘皮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嵌入赘皮内或赘皮下折皱的内眦韧带末端表浅纤维;②某些主要源于眶前部分、止于赘皮的眼轮匝肌;③眼睑(薄)和鼻部(厚)皮肤之间的厚度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7 字符。
1 解剖进展
1828年,Schon[5]首次对内眦赘皮进行了描述,最初认为内眦赘皮是内眦部皮肤过多、鼻根发育不全所致,但梭形或箭头样切除内眦皮肤的术后效果并不满意。1932年,Von Ammon和Blair[1]提出内眦赘皮是由于内眦部垂直向的张力过大,内眦部皮肤分布不均(水平向过多,垂直向不足)引起。1989年,Jordan和Anderson[4]认为内眦赘皮与其下过多的眼轮匝肌纤维引起该处皮肤的异常张力有关。2000年,Lee等[6]经尸体解剖发现起自内眦韧带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斜行止于本身也含有一些纤维的内眦赘皮处,且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内眦赘皮矢状切片发现有两束纵向的致密结缔组织纤维从泪腺管深处发出升至内眦部皮下组织,认为内眦赘皮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嵌入赘皮内或赘皮下折皱的内眦韧带末端表浅纤维;②某些主要源于眶前部分、止于赘皮的眼轮匝肌;③眼睑(薄)和鼻部(厚)皮肤之间的厚度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