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876608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5日 《中国美容医学》2016年第6期
     [摘要]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以及皮肤天然免疫防御功能与屏障功能损害等相关。目前治疗上主要针对其炎症性病理生理过程以及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甲硝唑、壬二酸、伊维菌素、a-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口服四环素、维甲酸、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以及联合激光、手术等。本文将综述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为玫瑰痤疮的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四环素;a-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伊维菌素

    [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6-0112-04

    玫瑰痤疮(acne rosacea),又称酒糟鼻,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面部皮肤血管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主要是面中部的一过性或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水肿伴面部干燥脱屑、灼热刺痛、肿胀及紧绷等不适。欧美国家很常见,发病率为1%~20%,瑞典报道的发病率为10%,英国的发病率为1.65/1000,女性占61.5%,其中80%的玫瑰痤疮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上。国内尚缺乏发病率的报道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