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及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3)
[3]周思政,李青峰.皮肤创伤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8,14(1):48-52.
[4]李克跃,石承先,汤可立,等.地塞米松对兔胆道成纤维细胞P311/TGF-β1/α-SMA通路表达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43(1):26-31.
[5]孟莉莉,王晓蕾,王佳旭,等.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改良横切口皮肤美容缝合法对剖宫产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3):2881-2884.
[6]蒋屏东,孙慧,郑渊,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3):6502-6505.
[7]周明伟,王连有,姜日花,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疗法治疗瘢痕挖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2):386-390,466.
[8]朱方强,陈民佳,朱明,等.炎症与组织再生修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1):72-76.
[9]李芬,李巍,舒勤.TGF-β与烧伤创面愈合[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56-761.
[10]潘建功,曹琴.皮质类固醇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治疗上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7):121.
[11]陶阳峰.MMP1、TGF&在唇裂术后唇部皮肤和黏膜瘢痕中表达的比较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
[12]邬天刚,冯登超.藻酸盐敷料和凡士林纱布对瘢痕皮肤供皮区创面愈合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6):1911-1913,1917.
[13]陈燕,谢利红,章杰,等.炎性反应及免疫反应与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5):640-644.
[14]何泽亮,唐勇,姚宗江,等.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7):1042-1046.
[15]马莉,李小静,宁金龙,等.人参皂苷Rg3抗肿瘤作用与病理性瘢痕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0):2077-2079.
[16]闫伦,李辉超,王大雷,等.咪喹莫特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7):1214-1218.
[17]卫裴,梁杰.IL-24抗肿瘤机制及其对瘢痕疙瘩作用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⑴:83-85.
[18]刘中,马蓝.皮质类固醇应用时机对细菌性角膜溃疡愈后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4):46-48.
[19]张选奋,郭树忠,张琳西,等.IFN-γ抑制兔耳皮膚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中蛋白激酶C的活性变化[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6):442-444.
[20]闫艺之,姜佳霖,张国林,等.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最新探索[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6):34-37.
[21]郭尚琴,郭万厚,张松林,等.钙拮抗剂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2): 1132-1134., http://www.100md.com(刘伟源 许贤君 陈燕图)
[4]李克跃,石承先,汤可立,等.地塞米松对兔胆道成纤维细胞P311/TGF-β1/α-SMA通路表达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43(1):26-31.
[5]孟莉莉,王晓蕾,王佳旭,等.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改良横切口皮肤美容缝合法对剖宫产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3):2881-2884.
[6]蒋屏东,孙慧,郑渊,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3):6502-6505.
[7]周明伟,王连有,姜日花,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疗法治疗瘢痕挖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2):386-390,466.
[8]朱方强,陈民佳,朱明,等.炎症与组织再生修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1):72-76.
[9]李芬,李巍,舒勤.TGF-β与烧伤创面愈合[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56-761.
[10]潘建功,曹琴.皮质类固醇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治疗上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7):121.
[11]陶阳峰.MMP1、TGF&在唇裂术后唇部皮肤和黏膜瘢痕中表达的比较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
[12]邬天刚,冯登超.藻酸盐敷料和凡士林纱布对瘢痕皮肤供皮区创面愈合及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6):1911-1913,1917.
[13]陈燕,谢利红,章杰,等.炎性反应及免疫反应与病理性瘢痕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5):640-644.
[14]何泽亮,唐勇,姚宗江,等.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7):1042-1046.
[15]马莉,李小静,宁金龙,等.人参皂苷Rg3抗肿瘤作用与病理性瘢痕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0):2077-2079.
[16]闫伦,李辉超,王大雷,等.咪喹莫特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7):1214-1218.
[17]卫裴,梁杰.IL-24抗肿瘤机制及其对瘢痕疙瘩作用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⑴:83-85.
[18]刘中,马蓝.皮质类固醇应用时机对细菌性角膜溃疡愈后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4):46-48.
[19]张选奋,郭树忠,张琳西,等.IFN-γ抑制兔耳皮膚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中蛋白激酶C的活性变化[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6):442-444.
[20]闫艺之,姜佳霖,张国林,等.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最新探索[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6):34-37.
[21]郭尚琴,郭万厚,张松林,等.钙拮抗剂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机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2): 1132-1134., http://www.100md.com(刘伟源 许贤君 陈燕图)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整形外科 > 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