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不同牙周袋深度位点的影响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分析(2)
目前,侵袭性牙周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研究多认为与微生物感染、吸烟、精神压力、免疫缺陷等因素有關[11]。临床上多会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展开牙周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龈上洁治、根面平整、口腔卫生指导等,可达到对口腔环境进行改善,使患者炎症减轻的效果。但侵袭性牙周炎破坏存在位点、牙位方面的特异性,不同位点疗效存在差异[12]。Khorsand[13]等的研究结果,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时,前牙疗效优于磨牙。牙周袋深度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诊治指标,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患者全身状况、口腔维护情况等[10]。相关报道显示,经6个月牙周基础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可减少1.1~2.0mm,我国则平均可减少1.8mm[14-15]。本研究中,笔者统计了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减少值,为(1.7±0.3)mm。本次研究以3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对象,对不同位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减少>2mm的位点治疗前牙探诊深度、邻面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均较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菌斑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牙周袋较浅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因此,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上应积极展开口腔检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03 字符。